美国大学是否会成为房市后的另一个泡沫

房市触底,人们在问:下一个泡沫是什么?回答是:大学!

本世纪初,当美国经济挣扎地走出IT泡沫之时,有些经济学家就指出:经济的回暖,不过是用房市泡沫代替IT泡沫。其实房市泡沫比IT泡沫更大,崩解起来更可怕。如今,这番预言已经应验 。房市触底,人们在问:下一个泡沫是什么?回答是:大学!

这听起来象是在开玩笑。美国的大学信誉卓著。在上海交大的全球大学排名中,美国大学在前二十名中占据了十七所,在前50名中占据35所。美国大学雇佣了70%的诺奖得主,出产的论文和论文引用率也远远遥居世界第一。如今美国正向知识经济迅速转型,上大学几乎成了就业之必须,使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去读大学,升学战愈演愈烈,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学业越来越不惜工本。但是,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如果用房市的模式分析美国的大学的话,目前大学的繁荣就是个大泡沫。从下表中,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从1978年到2010年消费价格指数(CPI)、房价指数、和大学费用指数的变化轨迹。如果把三个指数在1978年时的水平全都调到100的水平上计算的话,那么到了2010年,消费价格指数就为350上下,房价指数在2006-2008年泡沫顶峰阶段曾高居400以上,但如今已经跌到400以下,和消费价格指数相差并不多,基本上属于合理的水平。但是,大学费用的指数,在2009年就已经超过了1000,并且涨势不减,2010年正大步向1100的水平靠近。当然,这种计算仅仅根据大学的收费标价,并没有考虑到奖学金等等“折价”的因素。不过,Gleen Harlan Reylolds在2010年夏天撰文指出,如果把奖学金的因素考虑进去,美国家庭实际支付的大学费用,自1982年以来也上涨了439%。这基本就是房价泡沫顶端时期的价格水平。《经济学人》则提出另一种算法:过去四十年,美国中等家庭收入上涨6.5倍,但上本州的州立大学的费用(含纳税人的补贴)上涨了15倍,上外州公立大学的费用上涨了24倍,上私立大学的费用上涨了13倍。

房价泡沫之所以越吹越大,关键在于人们相信房价会不停地上涨。一旦这种信心动摇,泡沫就会顷刻崩解。回到2006年,虽然有些经济学家已经作出了房市泡沫崩解的预言,但当我对银行提供房贷的人问“房价下落怎么办?”时,对方马上笑起来:“谁告诉你的?房价怎么会下落?!”好象我是个白痴。现在人们谈起大学来,也是这种口气,比如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一生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在制造业外包时代不上大学没有出路等等言论,主宰了媒体。这并非全无道理。比如,在2010年6月,大学毕业生中的失业率是4.4%,非大学生中的失业率则高达10.8%。不过,一些学者对这种“大学神话”早就提出了挑战。比如,《钟曲线》的作者Charles Murray指出,高科技等等高端产业,需要的不仅是教育,而且是一定的智商水平。达到这种智商水平的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有许多人的智商不足以应付大学的学业,但可以成为出色的手艺人,比如木匠、水暖工等等,并且有很高的收入。不考虑人口的智商结构,把全民都变成大学生,把整个经济都白领化,纯粹是异想天开。一些经济学家则用数据分析证明,大学生一生的收入确实比非大学生高得多,似乎上大学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但是,这是建立在没有把上大学的投入(特别是学债的利息)算进去的基础上的。如果把上大学的投入放到股市,那么几十年后所得到的回报,恐怕比你上大学所获得的回报要高。可惜,这些理论,全都被淹没在公众对大学的迷信中。只要公众深信大学教育会不断升值,只要大学生一生收入比起非大学生来日益拉大的新闻依然主宰媒体,大学泡沫就还会象当年的房市泡沫一样越吹越大。

不过,最近一段时期,大学教育的“消费者”对大学的价值开始有了信心动摇的迹象。《纽约时报》2010年5月底用了相当的篇幅刊登了一篇配图报道:一位叫Courtney Munna的26岁的女性,在纽约大学本科毕业,学的是宗教与妇女研究,欠下了将近十万美元的学债。她现在当摄影助理,扣除税收、医保等以后的月收入是2300美元。这是她迄今为止拿到的最高工资。每个月除了支付纽约高昂的房租外,还要寄走一张700美元的支票来偿还学债。即使她能永久保持这份工作,并且没有任何意外,剩下的不足一千块钱也仅仅够维生而已。

该报在9月初围绕着学债又发表一篇配图报道,细致描述了学债对两位女性婚恋的影响。一位叫Allison Brooke Eastman,眼看就要披婚纱,但未婚夫在发现她欠了巨额学债后,突然撕毁婚约,并指责她撒谎隐瞒自己的债务。Allison Brooke Eastman十分委屈地说,她一直只知道每月必须支付1100的学债,这是最低的偿还限额。但她从来没有算过自己究竟欠了多少钱,因为想这事让她太压抑。但是,马上到了结婚的大日子,她不得不清理自己的财政状况,最后算出自己竟然欠了17万美元的学债。这笔钱,主要花在本科的摄影专业上。如今她已经31岁,职业是X光片技师和业余摄影师,偿还这笔巨债还遥遥无期。她痛苦地说:“如果说我撒谎的话,我是对自己撒谎,绝不是对他撒谎。因为我实在不想知道我究竟欠了多少钱。”另一位女士叫Kerrie Tidwell,26岁,欠了25万的学债,包括她在伦敦读硕士的费用。不过她要幸运得多。一是未婚夫全力支持,二是自己正在学医,志向是当急救室医生,日后收入不会太低,而且不愁找不到工作。但即使象她这么幸运,婚前也必须接受财政咨询,分清双方的债务责任,以防一旦离婚会形成让前配偶代付学债的局面。

可怕的是,如上这些故事,已经越来越不是个别的极端案例,而带有相当的普遍性。Courtney Munna女士痛定思痛,感慨地说:“我确实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但当时并没有好好考虑这种教育的债务后果。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把这么好的教育原价退回。”这就好像2006年买了房子的人突然都觉得上当、想把房子尽快甩出手一样。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后果是什么?是房市泡沫的崩解。

不过,学债比起房债来,对债务人的麻烦恐怕更大。房债是可以甩掉的。比如,你2006年花60万买了房子,不需要首付,欠下了将近60万的债务。如今房子的价值跌到了只剩下40万,形成了负资产,即你欠的比你拥有的还多。这时你的理性选择,就是把房子扔给银行,一走了之。你丢了房子,也自动从债务中解脱。银行则堆满了这种贬值的资产,这便是次贷危机的来由。但是,学债是甩不掉的。你不可能把学位证书往银行一扔,说声“学位不要了,债也不还了”就了事。你只要还活着,就得还这笔债。大学的消费者,即学生和家长们,越来越意识到学债的狰狞。所以,一旦他们觉醒,大学泡沫就可能崩解。《华盛顿邮报》最近报道学贷需求有变软之势。消费者已经有了迟疑的迹象。

未来几年,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美国高中毕业生人数将减少。如果日益减少的高中毕业生再被学债吓住、在大学门口止步,那么美国的大学就会陷入严重的生源危机。如果大学没有盲目扩张,学生人数减少倒也无伤大雅。可惜,在前几年的大学泡沫中,各个层级的大学都争相扩张,大兴土木,为此背上巨额债务。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打击,捐款减少,各校捐助资金投在股市中大为缩水,一夜之间从钱多得花不出去到穷得要砸锅卖铁。比如波士顿地区的布兰代斯大学这等名校一度想把名誉卓著的艺术博物馆出售。2009年,常青藤名校达特茅斯因为债务问题,被标准普尔从AAA的财政信誉降格为AA+,Mood’s则把20所大学的财政信誉降格,并对55所大学作出负面展望。这种信誉评定,直接关系到这些大学未来借贷的成本。名校如此,一般的学校则危机更大。难怪一向追捧美国大学的《经济学人》也看到了不祥之兆,称现在美国的大学颇象半个世纪前美国的汽车业。那时美国汽车是世界独霸,没有人敢想象如何能够与之竞争,如今则处于半破产的境地。一旦美国的大学追随美国汽车业的足迹,那么哈佛、MIT汇聚的波士顿,闹不好就可能成为今日的底特律。
泡沫

厚仁寄语

WholeRen’s maxim, “Bringing Two Great Nations Together, One Student at a Time”,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its mission to serve the educational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families and educators in the USA and China while enhancing those experiences and involving highly reputed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his mission is predicated on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individual student by utilizing the best aspect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educational precepts, and making the success of the learner the highest priority.

WholeRen aspires to continue to help Chinese students and families benefit from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s available in America, and develop and execute plans and activities that satisfy participants. WholeRen foresees increased American interest in Chinese experiences and being desirous of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and learn in a Chinese environment as well. Exchanges and visits will be more mutual and involve more American students from middle school through graduate school in China. There will be an evolving need to create follow-up services, and design support that sustains students and reassures families to insure safe and fulfilling transitions. WholeRen is creating a network of honorable relationships with organizations which can be trusted and networking with partners to round out support and services likely to be needed by increasing numbers of students.

The five key things that really drive results for Wholeren are: student success, satisfied families, feedback from previous clients, requests from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services tailored for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Rat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