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for: 起薪

《跟着薛涌留学去》:商科为什么误人子弟

关于美国大学商学本科的问题,近来充斥美国媒体。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纽约时报》的长篇报道《荒疏的专业:滑过商学院》(The Default Major: Skating Through B-School)。另外,两位社会学家Richard Arum和Josipa Roksa撰写的《学术漂失》(Academically  Adrift),也有大量的篇幅讨论商科教育的问题。各大媒体都对此书发表书评,使之成为公共议题。

《学术漂失》所依据的一个重要数据,是对24所院校进行“高校学习评估”。这一评估,主要是对学生阅读写作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测试。测试的起点为新生入学之时,终点则是大二结束。结果显示,在大学头两年,商科学生的进步最小。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则进步显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研究发现,学生进步的大小,和其用功程度有着紧密的相关性。越用功的学生,进步越快、学的东西越多。根据《学术漂失》引用的数据,数学和科学专业的学生最用功,每周课外的学习时间平均为14.7个小时。接下来是健康类、工程和计算机类、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大致每周课外都会学习13个小时上下。商科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最少,仅9.6个小时。教育和社会工作类专业的学习时间也很短,为10.6个小时。另外,从每个学期学生和教授课外接触的次数来看,数学、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超过4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以及人文和社科专业的学生,和教授接触也接近4次。商科学生和教授的接触则不足3.5次。

《纽约时报》报道了西南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公立大学Radford University的情况。这是所典型的中游大学。在校生的SAT平均成绩接近全美的平均数,商科类专业学生占学生总体的19%,也相当接近全美的平均水平。一位助教指出,在这里,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怎么做功课。《全美学生参与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则揭示,这里毕业班的学生, 每周平均仅用3.64个小时准备功课。管理教授Jerry Kopf指出:“我们招了许多不阅读、也不是在阅读中长大的孩子。有太多的事情来争夺他们的时间。他们的饮酒次数和数量越来越高。很多人有抑郁症。仅仅是让学生保持警觉、有动机,或让他们来上课,就是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其中一个毕业班的学生称,在有考试的时候,他一周学习10个小时。没考试的时候,学习时间几乎是零。他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即使这样,他的成绩还尚可,平均分数为3.3(满分是4)。

商科的学生习惯于轻松的课程、垂手可得的高分。另外,他们人多势众,往往能够主宰校园乃至课堂的文化。我自己在教书的过程中就深有体会。我所执教的是位于波士顿市中心的萨福克大学,在2011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全美地方大学排名中列北方第60位,并一直排在《普林斯顿评论》全美375所最佳大学之中,包括全球前25位的企业家课程。录取率为79%,学费一年超过三万美元。在美国,这算是中上等的四年制大学了。另外,我们学校文理学院和商学院分开。不过,商学院的本科生,需要到我们学院来选修一些文理方面的课程。比如世界史课,就有大量商学院的学生来选。因为他们的表现明显较差,让教授们叫苦不迭。

我刚到学校时,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自报奋勇教世界史,并且设计了题为《帝国与全球化》的两学期系列课程。但是,第一学期上课,就发现商科学生占满了课堂的80%。其中有位歪戴着帽子的学生,四仰八叉地坐在第一排问:“我只对赚钱感兴趣。这课怎么让我赚钱?”这些学生普遍认为,学校要赚他们的学费,所以逼着他们学历史。不用说,他们的成绩普遍较低。有的学生,上了半学期课才开始露面,还问我能否拿A。有的则到了期中考试时还没动过教科书。我曾一怒之下给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闹得这些学生仗着人多势众到处去告状。虽然他们告不出结果,但也逼着我改变教学。我一向很烦考试,特别是以选择题为形式的考试。但我不得不采取一周一小考的制度,检测学生是否完成了阅读。

也许有人会说,商科学生不想学历史,被学校逼着学历史,所以表现很差。这也许不无道理。但是,如今顶尖的MBA课程,往往督促本科的商科学院多选些文科课程开阔眼界,否则在竞争中难以证明自己。另外,我的班上,时有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也多是被学校要求来选历史课的,有时没精打采。但一考试,成绩总是鹤立鸡群。我总希望能够按照他们的程度讲课,使课堂更有挑战性一些,以激励他们。但是,这些凤毛麟角的工科学生和大量的商科学生一起上课,逼着我只能照顾大多数。以我有限的经验和印象,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工科学生和商科学生的素质,完全是两个档次。

面临商科生的这种素质,许多教授干脆放弃。《纽约时报》那篇《荒疏的专业:滑过商学院》的报道,开篇就讲北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他在给商科学生上课时,已经不再出十年或十五年前的考试题了。那不是因为老的考题过时,而是这些学生很少能通过。他们中的许多人根本不读书。学生不读书,教授面临着法不制众的难局,干脆放弃把关,最终的结果,就是把商科打造成误人子弟的专业。

《跟着薛涌留学去》:商科在其他专业照样碰壁

大学本科的商学类专业,再往高读,在MBA这种本是自己的领地也不受待见,眼睁睁地看着工程、社科人文专业这些“外来和尚”耀武扬威。那么,商学类本科专业的学生,读研究院时也是否可以到其他领域试试运气呢?看样子也不行。

法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是三大炙手可热的研究院。其中,北德州大学的经济学教授Michael Nieswiadomy长年研究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也根据考生的本科专业列出了一个成绩排名。这是根据2007-2008年度的LSAT统计出来的。在这个排名中的二十九个专业中,平均成绩第一的,是物理和数学专业的学生,为160分;第二位为经济学专业,157.4;第三位是哲学和神学专业,他们和经济学专业的成绩一模一样;第四位是国际关系专业,156.5分;工程专业排第五,156.2分;政府和服务专业以毫厘之差排第六,156.1分;第七位的化学专业也是156.1分;接下来的是历史、跨学科研究、外语、英语、生物和自然科学、艺术、计算机。到了第十五位,才轮到第一个商科类专业,金融;第二十位是会计;第二十三为市场;第二十四为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第二十六位商务(Business Administration)。可以说,商学类专业的考生,还是属于垫底阶层。唯一在商学类之下的,是健康职业(这是培养护士等服务人员的专业)、法律预科(Prelaw)、犯罪司法研究这三个专业。

这里我们有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前面已经讨论过:总一些学生因为想读MBA,从本科起就要专精,选了管理、市场、会计、金融等商科类专业,结果真考GMAT时反而沉沦末流。法学院也是如此。许多美国人觉得要读法学院,就从本科准备,不要在其他方面浪费时间。当他们发现美国的大学没有法学本科时,就选和法学最接近的专业,如司法助理、法律预科、犯罪司法等等。结果,考法学院的LSAT,正是法律预科和犯罪司法专业的学生垫底。可见,美国的教育体制,鼓励你在本科阶段多发展素质,培养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怀。你若不理解这些,非按自己那一套扭着来,最后就会受到惩罚,被打入底层。

申请一般的研究院所必需考的GRE,是中国学子最为熟悉的。可惜,我找不到各本科专业学生们在这项考试中平均分数的排名,有的只是按考生所申请的研究院专业而归类的成绩排名,是根据2001-2004年间的考试成绩统计出来的。众所周知,美国大学在本科和研究院之间,专业转换频繁,本科和研究院的专业之间未必有必然联系。不过,这个排名依然非常珍贵。至少可以向我们展示一下考试的志向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GRE的考试,分阅读(Verbal Reasoning)、数学(Quantitative Reasoning)、写作(Analytical  Writing)三部分。在阅读部分,报考文科专业的学生占据压倒优势。排名依次为:哲学、英语和文学、人文和艺术、历史、艺术史和理论、宗教、物理和天文、图书馆和档案科学、人类学与考古学、外语和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数学、地球/大气/海洋科学、材料工程、生物科学、工程等等。排在大部分理工科后面的,则是第38位的商务、第42位的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和第50(即最后一位)的会计。

数学部分,则是理工科专业占据压倒优势。排名依次为:物理和天文、数学、材料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其他工程、工业工程。商科类的银行和金融专业排在第9。这大概和这一学科对数学的要求高有关(注意,这是包括专业,考生未必来自商科专业)。接下来是经济学、计算机和信息工程、化学、地球/大气/海洋科学。文科类最高的是哲学,排在第十五,商科类的商务排第十八,会计排第21,人文和艺术专业以一分之差紧随其后,然后是政治学、宗教。商科的管理专业排在几位后面的第二十九。大体上,商学院虽然许多大量数学,但在数学部分,报考商学院的人和报考文科的表现大致差不多。不过都远远落在理工科之后。

写作部分,又是文科专业绝对主宰,排名依次为哲学、英语和文学、艺术和人文、历史、政治学、宗教、人类学和考古、艺术史和理论、教育、外语和文学等。理工科专业最高的是物理和天文,占据第十六位,第十八、十九、二十的也都是理工类:生物科学、化学、地球/大气/海洋科学。商学类最高的为第二十九位,银行和金融。接下来是第三十五位的管理、第四十五位的商务、第五十位的会计。

从这个排名中可以看出,报考哲学、物理和天文这些最清高的专业的学生,往往是最聪明的。其中总分最高的是哲学专业。报考商学院的,铜臭气大点,除了报考金融和银行专业的学生表现出色外,其他总分都比较落后。美国的一些商学院,容许让申请者用GRE代替GMAT。这就使我们可以把报考商科的和报考其他研究院的申请者的成绩进行横向比较。当然,这不能说明本科专业教育的情况。因为本科专业未必是报考的专业。但是,这至少说明,美国最聪明的学生,眼睛不是盯着金钱。这和中国高考状元扎堆光华管理学院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留美学生到商科扎堆,确实也和这种价值观念有关。当我在微博上劝大家不要盲目读商科时,几乎遭致“群殴”。许多人称,我作为文科的教书匠,是出于对商科高薪的嫉妒而贬低人家。似乎学商挣大钱,已经成为中国学生读商科的主要动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系列统计数据清楚地显示,即使奔着钱去,商科也非一个好地方。

《跟着薛涌留学去》:美国大学的商科生学商也不行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个不断实用化的过程。800年前欧洲大学刚刚成形时,专业无非就是神学和法学两种。后来医学、科学等学科加入。进入二十世纪后高等教育普及,其专业自然不能死守着精英阶层的口味。哈佛、耶鲁等常青藤盟校,纷纷取消了对申请者在希腊文、拉丁文等方面的要求,理由之一是这些古典训练大多只有寄宿学校才能提供,一般公立学校缺乏这样的贵族教育。不过,大学专业的主流,还是文理基础学科,如人文、社会科学、数学、物理、生物等等。至于医学、法学等,基本属于研究院的教育,不在本科的覆盖范围之内。上大学的,还是少数中高产子弟或特别聪明的孩子。

七十年代以后,高等教育又发生了急剧变化。大学渐进一步平民化,到了几乎人人都能上大学的地步。许多过去根本和高等教育无缘的群体,也纷纷涌入大学校园。大学的平民化,使专业也跟着平民化。从1968年到1986年,传统的文理学科(liberal arts)在学士学位中所占的比例,从47%急跌到了26%。代之而起的,是商科、教育、工程、健康、社会工作等等和职业相关的专业。2008-2009年美国学士学位授予的数据,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个直接的印象:商科为347985,占所有学士学位的21.7%;社会科学和历史为168500,占10.5%;健康行业和相关临床科学为120488,占7.5%;教育为101708,占6.4%;心理学为94271,占5.9%;视觉与表演艺术为89140,占5.6%。这里的健康行业和相关临床科学,主要是培养护理人员和医疗服务人员,并非医生。这一领域近年来增长很大,据说已经超过商科,属于另一大实用专业。社会学家Steven Brint称,这些“新实用专业”,已经主宰了大学校园。看看商科与健康行业和相关临床科学所占的学位份额,此话实在不虚。

这些“新实用专业”和传统的文理专业在教育哲学上有着非常不同的导向。“新实用专业”都是一些以实际职业为目标的专业;传统的文理专业则是所谓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心智成长和发展。所谓高等教育,重在“高等”。所以传统的大学比较看重素质,认为高等教育不能简化为“职业培训”,甚至把许多实用学科看作是技术学校的范畴,仿佛和烹调、美发等量齐观。有些著名法学院的网站上,在给申请者提供建议中就明确指出,任何传统的文理专业都可能为读法学院提供良好的准备,但法学院不喜欢那些技术学校式的专业。另有法学院申请专家指出,根据对美国法学院院长意见的调查,最被法学院青睐的本科专业是英语、历史、哲学、政治学(又称政府)。

不过,“新实用专业”并非铁板一块。这里最为突出的就是工程专业。工程专业当然是以实用为导向,但绝非因非实用就平民化。第一,工程专业其实是实用科学。科学本身就有强烈的实用倾向。在这个意义上,工程学科是科学教育的自然延伸。学习工程,和传统文理学科中培养素质的教育理想并不冲突。第二,工程专业要求严格的数理方面的训练。而这些方面的训练往往是在学校中最有挑战性的,特别为美国学生所惧怕。事实上,许多学生冲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和优厚的年薪而选择的工程专业,但根本跟不上课,只好半途转专业。可见,工程专业绝非谁都能上,其本身的课程要求,就对学生进行着精选,最终网罗的还是一群精英。

但“新实用专业”大众化的一支,或者说主流,则是商科。在这里,大学教育普及后的劣质化倾向体现得最为严重。本来,商科教育主要属于研究院的范畴。大学平民化后,大量对教育没有太大兴趣、把高等教育当成职业培训的学生和家长,要求大学提供一个直通车,教些毕业后马上就能用的手艺。同时,这些手艺的准入门槛又不能太高,不能象工程那样只有优等生才敢学。这样的需求,自然使得各大学竞相建立本科的商科类专业。

固然,美国有些优异的商学本科课程。比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算是本科专业中的精英。波士顿郊区的Babson学院,就是个商科类的专业大学,也非常有竞争力。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如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学、康奈尔大学等等,都有着非常出色的本科商学院课程。但是,这些毕竟是少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芝加哥、哥伦比亚、布朗等大多数名校,在本科阶段不提供商学院的教育。威廉斯、卫斯理等顶尖的文理学院,也没有商科。一般而言,层次越低的大学,商科的比重越重。特别是那些靠学费吃饭的大学,学生愿意为什么专业交学费就开什么专业。低端的需求高,低端的专业就多、就大。

被市场的商业化逻辑制造出来的这种大路货专业,自然成为劣质学生的大本营。《全美学生参与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揭示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商学本科学生在商学院MBA的入学考试GMAT中,成绩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都低。如果商科专业的学生考商科的研究院居然都竞争不过其他专业的学生,商科还有什么用?这一结果,被《纽约时报》、《高等教育年鉴》、《商务周刊》等等大媒体竞相报道。甚至有“美国大学商科学生是所有专业中最傻的学生”这样的新闻标题。大学本科的商科教育,声誉大损,近年来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