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for: 美国本科

VIP工作室讲座第二弹!专业大神带你看透 美本申请(上)

VIP工作室讲座第二弹!专业大神带你看透 美本申请 (上)

简介:到底什么阶段开始准备申请好呢?是越早越好吗?那如果都高三了, 美本申请 应该怎么操作呢?本次VIP工作室讲座 特地邀请资深申请顾问陶老师和我们的申请大神Hedy 何老师一起为各位家长挖挖那些高中申请美本不同时间点的事儿!

美本申请

背景介绍:Michelle 陶老师

厚仁资深申请顾问,全美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波士顿学院 硕士毕业,学的专业还是教育研究与测评!咨询经验更是非常丰富,关注我们留美导师或者美国转学的家长,可以看到不少文章都是出自陶老师的手笔!

陶老师:上次的美高升学讲座,反响很好,很多家长在讲座结束之后来和我们单独咨询,也有不少家长问到美本申请的时间规划问题。所以,今天我将和Hedy 何老师一起搭档,为大家讲解一下美本申请的相关问题。

 

美本申请

背景介绍:Hedy 何老师

毕业于匹兹堡大学心理学专业、硕士学历,一直是我们公认的申请大牛,迄今为止已经帮助上千名学生实现留学梦,并且其中400多名学生都顺利申上了前50的名校。

何老师:本次讲座主要是和大家分享一些孩子的案例,其实并不是说告诉大家如何具体的申请。而是想通过这几个案例,跟大家说一说“申请前时代”,如何帮助孩子先行一步,早规划,早准备,而不是在申请季了才行动起来。

 

陶老师:上次我们讲了美高和国内高中在准备申请时的区别,很多家长来问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申请比较好?鉴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今天将会用三个具体案例分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请各位家长看一张图:

image005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套专业的申请规划流程,从确立目标到最后申请成功,中间是有很多步骤的,需要合理规划、分段实现。这点相信很多家长和学生都理解,并且也希望自己可以前期做足规划,有条不紊地完成申请。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超过半数的家长和学生会出现如下情况:申请前期认为时间充足,比较悠闲松散,反复考量机构项目价格等,推进缓慢;申请中期开始有焦虑的情绪,准备不足,对专业选择等十分纠结;到了申请末期,标准化考试、院校选择、个人陈述、推荐信等等都积压在一起,背景提升几乎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最后擦截止日期勉强递交申请,结果自然不会非常理想 。

所以我们一般建议留学意向明确的学生早规划、早准备,这样操作是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每一个孩子受到不同的外因和内因影响,从着手申请到步入正轨的时间点或多或少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今天会分三种常见的时间节点来为大家进行分析。

 

案例1 高一阶段萌生留学想法

陶老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位同学的情况。睿同学在9年级的时候到加州一所高中交流, 喜欢上了美国和美式教育,决定留在这边继续读高中。在交流的过程中,他的成绩属于中等偏上,9年级结束的时候GPA是3.5左右。9年级的暑假,他参加加州地区的一个夏令营,在参观UCLA的过程中喜欢上了这所学校,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在这里学习。睿的想法获得了家里的支持,10年级开始的时候妈妈就带他来咨询,Hedy老师为他设计了一整套的全面提升方案,通过三年的全程规划,帮他成功拿下包括UCLA在内的三所UC大学的Offer。接下来就请Hedy老师就这个案例做一个专业分析和谈谈她给家长的建议。

何老师:我认为这个孩子的案子,重点不是三所UC大学的Offer,而是孩子父母对他的“早参与、早启动”意识的培养,让睿自己决定赴美留学和了解明确的择校目标,这个非常难得。其实很多家长都有很强的“超前意识”,就像在座各位听讲座的家长,帮孩子提前打探、了解,帮他们铺排好往后的留学计划。然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也是很重要的。不仅是帮助他们做好学业上的准备,也是留学生涯出行前心理上的准备。让孩子确实的行动起来:参与到家庭的讨论中,听听他们的想法,因为毕竟最后留学这条路是要孩子自己来完成的。

陶老师:我们有的案子,家长观望了解了很长时间!我们心里面着急啊,看着时间就这样流逝。。。等孩子参与进来启动留学方案时候,已经是申请递交的季节了,这就白白浪费了很多可以帮助孩子去提升、去争取更好申请结果的机会。{其中还有不少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包办教育”,自己帮孩子决定了种种(专业,学校,地域),忽略他们的想法,而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低龄,没有意识或者抗拒陌生环境,看到周边好友出国做出跟风决定!}那么,对于已经确定好孩子留学的家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开始,更顺利的衔接上异国的求学生活呢?

 

简单可以归纳为三个“早”字:

1.早沟通

孩子留学对于一个家庭是非常重大的决定。从最开始的几年级出来?是否要重读一年?等等 家长担心、考虑的点都非常多。现在这一代的孩子其实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多跟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角度来进行交流。孩子到达美国以后,很多时候真实的校园生活、学业情况,都需要通过跟孩子沟通来了解。因此对于这种未来的“跨越国境”的交流,让孩子能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情况跟父母交流,及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难处,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留学前-时代”就让孩子适度参与进来,让他们对留学生活做好一个心理上的准备,也是培养孩子“自主独立意识”的第一步,让他们去思考,去选择,做判断,因为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他们自己独立作出抉择了。这也是父母尝试让孩子去学会独立面对问题的成长机会。

 

2.早参与

无论孩子是准备出国,还是已经在美国就读,我们都非常提倡让孩子尽早踏出第一步,无论是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还是了解真实留学生活,都是有所裨益的。例如,夏季的进修课程、夏令营等。对于已经在美国就读的孩子,每一个学期的课程选择、暑期安排都是很关键的。有的家长可能想,孩子刚过来,时间还很充裕,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一眨眼就发现已经到了申请大学的时间了。到时候再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慨,就为时晚矣。家长跟申请老师的作用,我觉得是基于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帮助他们去寻找机会,打开眼界,挖掘自身的潜能,真正的达到送孩子来美高的目标。

 

3.早规划

申请季一般是指每年8月开始到11月左右的申请递交高峰。但是孩子的背景提升、申请的准备、学校的了解、专业的方向等等,在来美入读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启动了。申请大学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孩子对于自己还不太了解,定位也不太清晰的时候,让孩子加入进来“规划”的讨论中,也去参加不同的活动,既帮助挖掘自己真实兴趣,同时是尝试不同学科真实的学习内容的机会。

 

何老师:例如,我们帮助申请的11年级的孩子,问他们以后希望就读什么专业?很多孩子还完全没有概念,Engineering工程学科到底是学什么的?商科是否真的好就业?这个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在申请大学时候的很多疑问,其实都可以提早准备好,让孩子在参与中去了解各个学科领域是做什么的,是否自己喜欢。我相信这也是在座的家长送孩子出来的一个原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和更好的资源,去尝试和做选择。

【新闻速递】俄勒冈州将提供免费社区大学上学机会

读最好的学校,别浪费了青春,辜负了未来

点我进入厚仁教育美国转学专题页

呼应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年国情咨文中提出的两年免费社区大学教育计划,俄勒冈州日前通过一项议会提案,表示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将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免费社区大学就读机会。
继田纳西州去年实行免费社区大学计划后,俄勒冈州将成为美国第二个决定推行此计划的州。

根据提案内容,申请该免费项目的学生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学生已申请州政府或联邦政府可用的资金资助;2、必须在俄勒冈州生活至少一年;3、平均绩点在2.5以上;4、在完成高中等级学业后的六个月内入学。

州议员 Mark Hass称该决议的通过将对俄勒冈州居民产生深远影响。将近7万年龄在18至24岁的年轻人将会有机会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进而改变他们的人生。

据称,如果预算计划得到州长Kate Brown的批准,2016-2017年学年将拨款1000万支持该计划。平均下来,花费在每个受益学生上的社会服务和其他支持约为1.4万美元。学生本人每学期仅需花费50美元作为入学费用。

目前州长方面尚无回音,根据规定,州长决定将在8月17日前作出回应。

奥巴马两年社区大学免费计划是旨在为更多学生提供受教育机会的一项教育计划。按照奥巴马政府的计划,联邦政府将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支付75%的学费,州政府支付其余的25%。如果美国50个州都参与,全美国将大约有9百万学生受惠于这个项目,每人每年能节省约3千8百美元的学费。

社区大学学费低廉并且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许多美国人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头两年都选择在社区大学就读,之后再转入更好的大学。

田纳西州是美国第一个宣布免除社区大学学费的州。除俄勒冈州之外,芝加哥、新泽西等多地也开始试水推行免费大学项目,不过目前尚未有明确规划。

参考资料:

Oregon to Offer Free Community College

http://www.governing.com/topics/education/oregon-to-offer-free-community-college.html

Oregon passes a bill to offer free community college

http://money.cnn.com/2015/07/08/pf/college/oregon-free-community-college/

奥巴马推出两年免费社区大学教育计划

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obama-20150109/2592490.html

点此即刻咨询

UStransfer_simple

读最好的学校,别浪费了青春,辜负了未来

点我进入厚仁教育美国转学专题页

【新技能get!】瞬间提高留学幸福指数的十大技能

读最好的学校,别浪费了青春,辜负了未来

点我进入厚仁教育美国转学专题页

 

 

话说的好,人在江湖飘,咳咳,人在美帝漂,没有几个特殊技能是不行的。生活学习都要自己打理,还不能忘了吃喝玩乐。如果用游戏比喻美国生活,不知道你是否已经成为技能满点的高级玩家(master of life hacks)了呢? 这次小编整理了十个美国生活技能,看看你掌握了其中哪几个?

1.用零食刺激你的学习动力

在美国学习的各位童鞋应该都深有体会,做reading随随便便都是上!百!页!(文科同学在角落里默默哭泣)。为了不让阅读太枯燥,不如就在书页上放些自己爱吃的糖果or零食激励自己吧~为了吃到好吃的而读书!

 

-“你书看到哪儿了?”

-“呃……大概第三颗小熊糖的位置吧!”

2 学些简单的课程,提升GPA

刚上大学时很多同学会遇上一些比较简单的课程,千万不要因为课程简单而忽视它们,这些课程中轻松获得的A能极大帮助你提升GPA。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加大,它们的存在很可能是愁云惨淡的GPA中的一道亮眼的光芒哟~(学霸们请忽略这一条)

 

YOU CAN DO IT.

3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让你的朋友问一个你一定知道答案的问题
Presentation天天有,每逢期末特别多。提问环节最怕的就是老师同学丢出难题,答不出只好在台上风中凌乱……请朋友帮忙提个简单的问题开场吧,完美回答后你的形象会立马高大上!自信度也会提高哦~

 

4买把电脑锁

爱泡图书馆的童鞋们一定明白有一把电脑锁是多么的重要。尽管美国大学以治安好闻名,但是小偷小摸的事情却时有发生。为了保护自己的电脑,不,自己熬了几个通宵写的paper和project们,买把电脑锁吧~

 

5巧用胶带纸制作个性墙壁

在美国,无论是宿舍或是公寓,对租户都有一定的清洁要求。租户搬出公寓要尽量保持房间的完好无损。为此,许多心爱的壁画和强力贴纸就不得不放弃。为了让自己的宿舍/公寓看的别致一些,可以选择无痕胶带(washi tape)做装饰。这类胶带起源于日本,大多样式丰富,易贴易揭,还不会留下难看的胶痕,用来装饰寝室容易简单也不会对墙壁造成损坏。心灵手巧的妹子(和汉子)们,快做起来!

 

6睡不醒怎么办?不如用玻璃杯试试!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只设一个闹铃就醒过来的人,和设了三十个闹铃依旧睡过的人。起床困难的童鞋们不如试试将自己的手机放在玻璃杯中,然后调成震动模式。相信我,第二天你会起来转发这条微信的!(前提是,你得有个玻璃杯,以及一只不会被吵到想打你的室友)

 

7微波炉加热食物时,放一杯水

对于宅家型吃货来说,微波炉几乎约等于生存必需品。微波炉用处多多,但是有些食物会加热而变得干柴。为了保持食物的水分,不如尝试在加热时放一杯水吧。这样食物会就不会变的干硬了~

 

6没带音响?没关系,用个空汽水瓶也可以!
美国生活简单却也容易乏味,大家平时聚个会总是极好的。聚会期间来点音乐能活跃气氛,还能激发出某些麦霸的隐藏唱歌属性。如果临时找不到音响,不如就试试将空塑料瓶剪开一个口子,将手机放进去,你会立即得到音响般的效果!

据测评,此塑料音响扩音效果良好,低音比较清晰。Let’s party on!

9冰水速成大法

夏日炎炎,光靠空调是不够的(何况有些地区还没有空调,比如今年的西雅图)。一杯冰镇饮料能一扫内心的燥热。如果家中没有现成冰饮又十分想喝的话,用潮湿的纸巾包住常温饮料然后放入冰箱中十五分钟,温度就会速降到你想要的冰度啦~

 

10轻松几步整理衣柜

衣服太多,小小的衣橱不够挂?不如把衣服都收进柜子里吧。关于叠衣服的技能贴网上有很多种,不过小编还是觉得下图这样的更方便收拾和挑选。简单易学,还很省空间。

 

点此即刻咨询

UStransfer_simple

读最好的学校,别浪费了青春,辜负了未来

点我进入厚仁教育美国转学专题页

美国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吗?

美国的大学是“世界一流”。这已经成了共识,或者说常识。根据伦敦的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全球大学排名,美国大学占据了顶尖的25所大学中的18所。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全球名校排名,美国占据了顶尖25所中的19所。中国当今的留学潮,也是以美国为首选目的地。

然而,美国有4000多所大学,质量参差不齐。另外,大学排名,往往是按照学校的设施、资源、教授、研究成果等等数据衡量的结果。如果拿学生质量进行比较,又会是怎样一番图景呢?

Kevin Carey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文章,引用的就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人能力评估”的测试数据。比如,24个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16-29岁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的数字测试平均成绩,奥地利第一,326分,比利时第二,325分,芬兰第三,322分,捷克和日本并列第四,318分…… 各国平均为305分,美国仅296分,倒数第八。文字测试成绩,则是芬兰第一,日本第二,美国的成绩好于数字测试,但依然低于各国的平均线。所以,以大学生的平均质量而言,美国的大学,在世界24个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中,明显处于劣等地位。

那么,这是否证明美国的大学多是“菜校”呢?也不尽然。美国的大学生之所以素质这么低,是因为中小学的基础太差,靠大学四年追不回来。但这不能否认美国大学的教学相当有效、属于“世界一流”。这同样可以用“成人能力评估”的测试成绩衡量出来。其中一个最为简洁的办法,就是比较一下各国的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在“成人能力评估”测试中的得分。大学生比起高中生来,当然会得分高不少。但美国和芬兰,大学生比高中生的分数高出48分左右,居世界第一。比利时紧随其后。日本的大学生比高中生仅多出22分。可见,在美国、芬兰的大学里,学到的东西最多,提高幅度最大。但是,因为美国的义务教育水平太低,学生进大学时已经输在“起跑线”上,靠大学几年很难追回来,大学毕业时学生的绝对成绩,还是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日本的大学,可谓表现平平,学生水平提高的幅度不大。但因为上大学前基础打得好、起点高,靠吃老本儿也依然能保持相当领先的素质。

不过,我们必须指出,即便是美国大学能够让学生有最大幅度的提高,但这并非衡量其效率的唯一尺度。芬兰的大学对本国学生是免费的,美国的私立大学则一年费用动辄五六万美元。本州的州立大学,也要两三万。当然,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免费的大学教育最终要纳税人埋单。这是欧洲相当普遍的现象。不过,维持大学运营的成本,如果以生均费用计,欧洲国家比美国要低得多。在芬兰,大学录取根据高中的平均成绩、高中毕业考试、大学入学考试(高考)等等,过程非常透明,没有各种加分,没有对少数民族或弱势的降分照顾(芬兰因为社会极为平等,弱势也弱不到哪里去,不需要美国式的那种照顾)。一个孩子只要功课好,在教育上几乎什么都不用愁。美国的大学生们,在大学里获得的进步不过是和芬兰学生并驾齐驱,但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美国的大学生起点比芬兰的同龄人低得多。起点越低,提高的空间越大、进步越快。一是美国大学生所获得的提高,成本特别大。

我不妨举些具体的例子。美国的大学生中,许多人不要说阅读,就是连too和to、than和then的区别都不知道。这还怎么读书?程度低,学校无微不至地给补课,还有一帮咨询顾问、心理专家提供服务。最为极端的例子,就是有些学生有阅读困难症,即脑子有些缺陷,无法处理文字信息,有点类似残疾人了。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这些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要照顾。于是,这种学生上课,有专门的人陪着帮助记笔记。这么昂贵的教育,当然不可能没有效果了。更不用说,美国各大学争相建设豪华宿舍、豪华健身房等设施,最终的账还是会折入教育成本。总之,美国大学的业绩,建立在巨大的投资之上。这代美国大学毕业生为此背上的学贷总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美国的下一个债务危机。奥巴马最近试图推动国会通过法案,试图缓解学贷负担,包括减免部分学贷,但遭到了共和党的封杀。

可见,美国大学毕业生在全球化竞争中,比起芬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同龄人来有着致命的弱势。虽然美国大学的教育比较有效,但因为中小学基础没打好,无法四五年内补回来,绝对素质不如人。最要命的是,毕业往往背一屁股债,难以买房、创业,整天为了还债、付房租而奋斗。如果事业需要继续深造,则意味着更多的学贷,一点缓冲的余地也没有,难以为长远考虑。这也是美国社会流动性不如欧洲的原因之一。芬兰的孩子只要聪明勤奋,一路读完大学研究院,不用操心费用,事业起步时无债一身轻。即使父母没钱,大致也能和富家子弟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竞争。美国的大学,则是钱堆出来的。光聪明未必管用。父母没钱,你即使能读完也要面对巨大的债务负担。

总而言之,美国的大学,对于支付得起学费的人来说,还是能够提供有效的教育的。但是,仅靠大学的优异,无法解决义务教育根深蒂固的问题,更无法解决贫富过度分化的社会痼疾。这也就造成了一大怪现象:美国充满了世界一流大学,但整体的国民素质,却在发达国家中处于下流。

《跟着薛涌去留学》:怎样留美

这本书,说了许多留学的坏话。不要搞错:我一向主张有志的年轻人或不那么年轻的人都尽可能去留学。我自己就是留学的受益者。但是,我们都知道“丑话说在前面”的道理。我相信,读完这本书,有些人(特别是家长)会变得更加审慎,会修正自己或孩子的留学计划,甚至推后行程、多做些准备。也有些人,会变得暴怒。这两种人,都应该读这本书。前者会使自己或孩子日后的学业和事业受益。后者的生气,则是从内心的挫折感中而来。他们的这种挫折感不会马上消失,甚至会伴随其终身。也就是说,他们会不停地生气。现在趁着年轻,也该好好适应一下这样的情绪。

为什么一个受留学之益的人,要说留学的坏话?因为作为“过来人”看得很清楚:留学并不属于所有人。现在则是一窝蜂的留学。在未经筛选的留学生中,恐怕只有少部分人适合留学。

留学的远祖,大概可以追溯到玄奘取经了。那是必须拿自己的生命冒险的伟业。到了现代社会,交通便利,留学不再如同“上西天”一般地可怕。但是,留学仍然意味着要跨越巨大的语言、文化的鸿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接受在本土难以获得的教育。这对于一个人的品格、毅力、智能、知识,都是一个全面的挑战。如今,许多学子在本国用自己的母语都读不好书,外语上也没有充足的准备,拍拍脑袋跟风去留学,这当然是白白烧钱了。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多年,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支付留学费用。但是,有钱的结果,也使留学变得越来越象是消费。似乎教育就是珠宝店中的一根项链,花钱就能搞定。而且钱越多,买到的货色就越好。

可惜,哪怕是在最讲究市场机制的社会中,教育在本质上也不是消费。或者说,作为消费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在八十年的出国热之初,中国人兜里没钱,但出去留学的大多很成功。为什么?因为当大家没钱的时候,就必须依赖学业上的筛选。那些秀异之士,国外的大学给予全额奖学金,否则连签证都签不出去。拼爹也没用。许多农民的孩子,就是靠自己的学业留学的。如今,美国的许多大学陷入财政困境,指望着中国家长慷慨的学费维持,不断降低录取标准。从表面上看,中国人似乎扬眉吐气了:过去是我们可怜巴巴地等着别人挑选,现在可牛了,是我们挑选别人!是我们来决定把钱花在哪个学校。

事实上,那些甘心情愿地接受中国家长的腰包的选择的学校,多是质量相当差的学校。这些学校走到这步田地,恰恰说明它们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缺乏基本的竞争力,本应被淘汰掉。中国家长的腰包,使这些学校得以苟延残喘。但其代价是不断地降低录取标准,接受素质越来越差的学生,教育水平每况愈下。在那里的中国留学生,烧了几年钱,拿了一张形同废纸一样的毕业证书回来,立即从海龟变成海带。其实,大家凭常识想想就应该明白:把教育当消费,如同购买文凭。当文凭可以购买时,文凭还是文凭吗?还管用吗?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家对国外的教育情况不了解,有若干人从西太平洋大学等等购买了文凭,回国招摇撞骗。如此把戏早被揭穿。现在家长们花钱就能帮孩子搞定的录取通知书,虽然也大多来自合法的大学,但这种大学是什么质量?教育出来的是什么学生?这点公开的秘密还能指望国内的用人单位一点也不知道吗?

最糟糕的是,消费式的留学,会成为鼓励坏品格发展的机制。

时下中国流行批判应试教育,批判高考。称升学压力让孩子发展畸形,越学越傻,“减压”之声响成一片。我无意为现行制度辩护。恰恰相反,多年来我一直著书立说,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甚至为此还背上了“只批判不建设”的恶名。最近创办“薛涌留美预科”,就是立足于“建设”,希望在应试教育之外为下一代提供一条另类道路。但是,我也必须提醒大家,批判应试教育,不要成为逃避个人责任的庇护所。我发现:有些孩子不是不喜欢中国的教育,而是不喜欢教育。“制度害死人”是他们不读书的借口。去美国多酷呀!谁不想去美国?怎么去?这些孩子从家长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中找到了答案:要想去美国,就必须证明自己是中国式教育的受害者,根本学不好。于是,他们该努力时也不努力,一定要让家长绝望。最后,家长一着急就让孩子出国了。留学于是就成为对懒惰的奖励。

其实,对于不想读书的孩子,留在国内家长还有管教的可能;出了国则如断线的风筝,更是难办。因为外面的情况很自由。对肯努力的孩子当然提供了无限的施展天地,对于混日子的孩子也提供了混日子的天堂。最近我给一位家长写信,谈起漂在外面的断了线的风筝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我们在大学教书,每天都碰到这样的情况:好学生一天到晚往我们办公室跑,讨论问题动辄一小时,写了论文反复改,毕业时我们又费心费力给写推荐信,时间全花在这几个人身上。糟糕的学生,上课都不来,今天外婆死了,明天奶奶死了,后天爷爷死了。上了不到半学期,家里的老人都不够死的。就是为了不来上课,最后老师连人都不认识。这么混四年,学了什么?他们跟那些好学生缴一样的学费呀!把不肯用功的孩子送出去读大学,他不肯上课你都不知道。美国大学保护学生隐私。家长支付学费,孩子是否上课?表现如何?不能问,家长问了我们也不能告诉他们。孩子是成人,有隐私,受法律保护。所以,家长一年几万刀,孩子天天和教授说奶奶死了,外婆死了,爷爷死了。还好,还没有说自己的爹妈死了的。唉,这种事情,当老师的恨都恨不过来

这不是我在瞎编。美国学生,读小学时不完成作业,就说作业被狗吃了。这是路人皆知的事情。到了大学,则往往拿爷爷奶奶开刀。一位教授为此还写了篇调侃的论文,声称年轻人上大学会导致巨大的家庭悲剧,使爷爷奶奶们危在旦夕。他还有鼻子有眼地拿出了统计数据,特别指出那些分数低的学生,爷爷奶奶的死亡率高出同龄人口的正常死亡率好几倍,也远远高出全优生的爷爷奶奶的死亡率。有时我万般无奈,学期开始时就讲这篇论文的数据,并问学生:“谁家老人快顶不住了?现在告诉我,让我有所准备。”学生算是知道我这位“老外”很懂他们那一套,上完一学期经常没有祖辈死亡的事情发生。有时我忍不住开玩笑,要自荐为诺贝尔医学奖的候选人。

我和家长讲这些,目的告诉大家:别以为只有中国的教育制度很糟糕、一到美国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美国的教育制度也是问题一大堆。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现在的孩子确实受教育制度之害,但塑造我们这一代的教育制度还不如现在。难道要等教育制度都改好了才开始成长吗?归根结蒂,人的根本素质,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批判一个制度的人,应该具有更强的能力应付这种制度造成的种种问题,而不是面对这样的制度完全无助、放弃努力。

许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些问题,换换环境、随着成长就自然消失了。这是一种侥幸心理。凭侥幸心理办事,最后很少有好的结果。不错,孩子的许多问题确实会随着年龄消失。这叫。但这种成长,是在不断面临真实的生活、不断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的过程中完成的。太多的家长,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假环境,让他不必面临自己的责任,乃至越懒惰得到的奖励越慷慨。这还怎么成长?书读不好,就上不了大学。不想读书,就去做工。这是真实的生活,是生活中真实的责任。美国有个著名的,社区大学出身。他高中毕业后不想读书,当了工人。一次去了这个社区大学(Dean College,附属于我们学校)看同学,跟人家一聊,突然想读书。他属于长大后突然懂事的那种。但那是怎么懂的事?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懂的。怎么让不肯读书的孩子知道用功、珍惜家长们为他们的付出?是送他们去富士康做工,而不是留学。

以上,就是我关于留学的坏话。细节当然复杂得多,全在书中各个章节中,读者可以自己去读。不过,有些读者、朋友、甚至本书的编辑,都在不停地问:既然你主张大家留学,自己也是留学的受益者,难道不能也讲点留学的好话吗?难道不能提供些正面的帮助吗?

其实,留学的好处明摆在那里,否则就不会有当今的留学热。好话实在用不着我说。我想要有些建设性的贡献,还是帮助大家理解是什么样的人、经过怎样的准备,才能从留学经验中获得这些好处。我刚刚筹建的“薛涌留美预科”,也正是以此为目标的事业。

我在美国读书教学近二十年,后来也写了一系列介绍美国高等教育的书。最近留学热升温,中介生意火爆,许多朋友敦促我利用自己的知识涉入此业。最终,我经过反复考虑后拒绝了这样的诱惑,而开起了“薛涌留美预科”。为什么要这么选择?首先,中介业越繁荣,留学就越容易方便,留学的门槛就越低。想想看,当年玄奘取经是多么艰辛。别的不说,肯吃那个苦、冒那个险、付出那样的牺牲的人,本来就是凤毛麟角。这是一个很高的门槛,把俗众都挡在外面。我们当然不必把留学抬高到玄奘取经的高度,但留学仍然需要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如今资讯如此发达,大部分留学的信息都在网上。一个自己连国外大学的基本情况都摸不出个线索、申请也不会作的人,适合留学吗?

另一方面,中介业使留学变得“容易”,大家却忽视了留学最重要的条件,即语言和学术上的准备。语言是留学的基本媒介。语言不过关,出去干什么?中国的家长和学生还特别看重牌子,一门心思要上名校,不惜托中介伪造各种证书、文件。但是,到一个哪怕是二流的名校读本科,一周的阅读量至少是页。有几个学子在出去前测验过自己的阅读量?完不成课程的阅读,表现自然差。这不仅将体现在成绩单上,毕业时还很难找到教授写推荐信。而毕业后无论是求职还是继续升学,往往都需要三封推荐信。在美国,你恐怕很难找到中介公司给你伪造了。怎么办?在美国找工作,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哪家会让你出示毕业文凭、学位证书等等。那些都不过是个摆设。但是,几乎任何像样的机构,录用人才都会认真阅读推荐信。没有这三封信,本科的钱白烧了。而我在和中国家长、学生们的接触中发现,大多数人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许多家长和学生办留学之盲目,仿佛是自己被人卖了,还欢天喜地地帮助人家点钱。

“薛涌留美预科”,不过是希望帮助下一代走有效的留学之路。所谓有效,是根据我们这一代人比较成功的经验。我个人和周围的许多朋友,都是留学的过来人。路子走得比较顺。我们当年没有谁用过中介,都是自己闯出来的。但我们都拿了全奖,读了名校,日后走上了比较满意的事业之途。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那种出去靠全奖读研究生的模式,如今已非主流,并不值得全盘模仿。但是,上一代人的成功经验,多少值得年轻一代参考。下面就以我们的经验,讲一讲留学的基本准备。

留学的成败,说到底还要看个人素质和知识及语言的准备。在知识准备上,我没有发言权。因为大部分留学生所学的专业都超出了我个人的领域。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还是语言准备。而语言准备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阅读。为什么?如上所述,你一旦进入一个稍微像样点的美国大学,一周的阅读量至少要页!这对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一个观念是:中国人学英语最大的毛病是学“哑巴英语”。已故英语教学泰斗张道真先生就这么认为,并称“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开头必须要抓听说,如果不抓听说就全盘皆输。为什么中国人学习英语前前后后多少亿人,但是真正学好的只是少数,原因就在于都没有抓听说。你学一个语言,不会听,不会说,语言记不住,很快就忘了

从我留学的个人经验看,这是中国人对英语学习最大的误解之一。为什么?因为我们学英语是为了去接受最先进的高等教育,不是给外国人当导游。在留学生涯中,除非你学理工科、或音乐、艺术等专业,你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阅读,而非跟人说话。张道真所谓“听说领先”的根据,是没有听说就没有交流。可惜,交流并不限于口头。书写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交流的最重要的革命,至今还界定着我们的文明。当今最高层级的学术和文化交流,还是在书面上。留学就是去读书。读书首先要“读”,要认字。美国的大街上有的是英语听说很流利的无家可归者。但这不意味着他们能读大学。我则学的是“哑巴英语”,到美国下飞机出了海关第一句话,就是对长途汽车站的卖票小姐说:“我要去纽黑文。”对方根本听不懂我在讲什么。但是,我还是马上读了耶鲁的研究院,多少算是学有所成。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年上课几乎什么都听不懂。但是,靠着阅读方面比较充分的准备,大致能应付指定书目,写出比较好的学期论文,受到教授的注意。第二年听说渐渐开窍,上课时开始发言。而即使发言,也是语法错误百出,语音离谱儿。此时还是靠着充分的阅读,能做到言之有物,乃至班上的师生都能耐心听我说完。我也亲眼见过英语流利得出奇的美国同学,上课夸夸其谈,半截就被教授打断,后来居然被踢出课程。

这并不是说听说不重要。而是要在突破语言障碍时分清主次。现在年轻一代受益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接触的海外语言图像媒体比较多,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听说已经比我们那一代好得多。如果我的“哑巴英语”出去尚能适应世界一流大学的文科博士课程,他们的听说不应该成为留学的主要障碍。问题是,他们是否具有我当年那尚还很不过关的阅读基础?遗憾的是,网络时代容易让年轻人忽视阅读,在学外语上也不例外。从我接触的学子来看,他们绝大部分在阅读上赶不上我出国时候的水平。

另外一点,也同样重要。听说训练非常依赖环境。你在语音室里练的半天,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经常和人们用英语口头交流,所学的技艺马上荒疏,大量精力被浪费。所以,听说的提高,最好留在出国以后。阅读则不同。阅读只是你和书的关系。不管是坐在哈佛的图书馆读,还是蜗居在北上广的斗室里读,效果并没有区别。如果不断地用英语学习知识、吸收信息,那就会随学随用,事半功倍。另外,阅读的基础好,词汇丰富,语法扎实,则日后在英语环境中听说的提高也会快得多。

总之,听说训练是个高度“环境依赖型”的学习过程。在美国的语言环境中训练要有效得多,在国内练听说经常造成很大浪费。读写则不太依赖这样的语言环境。如果有良师指导,在中国学习读写,比在美国学并无劣势。

在明确了主攻阅读的重点后,我们就要在阅读中训练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缺乏,一直被视为是中国学生的最大弱点。矫正这样的弱点,最好的起点莫过于分析性地阅读。要知道,有“美国高考”之称的,分阅读、写作、数学三部分。其阅读,正式的名字原来叫词汇(Verbal),现在改为“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可见主考部门意识到,大学水平的阅读,主要不是词汇问题,而是“批判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突击背单词、培训应试技巧来在短期内提高成绩。但是,如果在阅读过程中丧失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那无疑是舍本逐末,进入大学后同样难以适应。

我在美国的大学里教书,对此深有体会。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许多学生只是阅读,而不是批判性地阅读。他们习惯于把教材当作权威,要把里面的事实都记住,以为这样考试就能通过了。可是,在我课上的阅读测验中,他们往往犯很简单的错误。比如,经常把作者引述的观点(甚至作者批判的观点)当成作者的观点。他们习惯于传统教科书中的“单声道”,好象书里陈述的一切都是来自一个声音。殊不知,大学的阅读,多是“多声道”:讲一个问题,作者经常引述多种意见,比较其得失,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教授在讲课时,也往往旨在帮助学生比较多种意见,分析其中的得失,然后形成自己的意见。这包括对作者的论断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而非全盘接受。

这些看似简单,却是中国学生最经常面临着的陷阱。中国的学生总抱着“等着老师讲”的心态来上课,而且总觉得书上讲的东西就是需要记住或者掌握的。想想也不奇怪:在中国上课,总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且老师在提问之前已经知道“正确答案”,会根据学生是否“答对”来打分。考试也不过是这种回答问题的书面形式而已。教科书里写的东西,都是属于“正确答案”之列,最好是倒背如流。学生们最关心的,自然是老师究竟要我们记住什么。与此相对,在美国大学的讨论班里,往往是学生提问。老师很难预料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更未必知道问题的答案,经常只是提供一些回答问题的参考性线索,并鼓励其他同学提出意见。记得刚到耶鲁时上一个社会学的讨论班,一位长得象个高中生似的小女孩儿,上来就大批指定阅读数目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如何“简单化”,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看到被自己敬若神明的名著被如此不恭敬,我心里暗暗叫苦:“你们这些毛孩子知道韦伯是谁呀?”再看教授,丝毫没有为韦伯辩护之意,反而肯定了学生们的许多观点,最后问大家:“韦伯简单化是否有意义?”于是把讨论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往往根据学生提问的深度来对之进行评价。老师关心的,不是学生记住了什么,而是学生有什么想法、怎样发展这些想法、这些想法是否能经受得住逻辑和事实的考验、是否和自己的思想预设有冲突

我在《北大批判》中,曾呼吁中国的大学多开这样的讨论班,少上满堂灌的大课。当时国内有些研究生写信对我诉苦:我们学校也开了讨论班,可惜还不如大课。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该说什么,经常是一个人漫无边际地乱讲,大家摸不着头脑可见,所谓批判性思维,不是说有就有。必须经过潜移默化的训练。之所以称其语文部分为“批判性阅读”,就是因为阅读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良好渠道。

所以,我们的阅读学习过程,是把语言训练和思想训练合为一体。这首先要以学生的能动性为核心。与等着老师讲课不同的是,学生面对阅读材料,要自己查生词、厘清语法结构、理解基本的文字意思。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障碍、或有某些疑惑时,教学过程才正式开始。

这一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发现问题,界定问题,表述问题。

发现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其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学生必须自己发现问题。老师不会从头到尾地讲课文,只是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难,并从这些疑难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盲点,以深入引导学生关注种种被自己所忽视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找出来似乎是个很容易的事情。但在事实上,许多学生首先在这里被绊住。

为什么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不提问?我在教学中碰到两个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个主要是态度和习惯问题:阅读时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上心、不觉得发现问题是自己的责任、习惯于等着老师讲。这就是许多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视而不见。我在大学上课时有时会走到一位表情木然的学生面前问:“你对书上这段讨论有问题吗?”对方摇摇头。“那么你理解了吗?”对方又摇摇头。“既然不理解,怎么又会没有问题呢?”对方的头再也摇不动了。对于许多如此疏忽的学生,我们只能向他们提问,在他们无法回答时质问他们为什么在不懂的时候还不提问,以改变其思想懒惰的习惯。另一个现象是,许多学生习惯于似懂非懂,没有勇气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明明是语言没有理解,但这些学生总怀疑自己意思没有理解,怕显得傻儿不敢提问。这种在求知过程中被吓倒的情况,往往导致学生在糊里糊涂中不懂装懂,最终永远也学不会。

在学习过程中提不提问题,直接关乎学习的效率。我们总说有某某聪明,某某笨。其实,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智商,带着问题学的学生最聪明。如果你一直思索一些问题,并拼命从阅读中寻求答案,或者阅读过程不断激发你的问题,你读书就如饥似渴,一旦找到答案,就终身不忘。你不带着问题学,阅读如同过眼云烟,激发不了你的热情,久而久之,就会慢慢被别人远远抛在后面。有些学生总是奇怪:别人怎么记忆力超强?我怎么什么都记不住?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别人带着问题学,在遇到一个单词或句法结构时,已经有了强烈的心理期待,会撞击出火花。不带着问题学的,碰到的问题都不觉得自己碰到了,不懂的地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原来不懂。这怎么可能记得住任何东西?

青春期是自我形成的关键期。这种自我形成,就是在不断地追寻内心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没有“问题性”的人,就是个缺乏自我的人,是个心灵残缺的人,还谈何“批判性思维”?所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阅读的首务。

界定问题:发现问题,仅仅是提问训练的第一步。发现问题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必须界定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许多同学经常在来信中列出一句话问:“老师,这句是什么意思?请解释。”还有些同学,干脆说“这一段全不懂,请解释。”这是最懒、也最不负责任的提问方式。我布置的阅读全是英文媒体的原版,有些确实很难。但是,学生不太可能一句什么都不懂。那么究竟是语法不懂还是词汇不认识?我从来都要求学生遇到生词自己查。但查了后还不懂吗?或者说,是语言似乎都懂了,但意思还是不懂?再比如,一段中出现两组概念,是否其中的一组明白,另一组还很困惑?总之,学生要学会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番自我分析。通过对自己问题的界定和分析,学生对这个问题智力和情感投入多了,一旦获得解答,更有豁然开朗的感受,印象更深刻,不会轻易忘记。

表述问题:当把自己发现的问题界定清楚时,提问的过程基本完成。这里就开始了表述这一步。这涉及到学生的沟通能力。学生必须知道怎么让老师了解自己的难点究竟在哪里,必须想办法用最为有力清晰的语言,把自己界定出来的问题形成书面语传达给老师。有些学生在这里还可以锦上添花,不仅清晰的表述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能把自己的问题的意义也阐发一番。要知道,许多水平相当高的学术论文,最终的目的就是提出一个问题。作者通篇在论述自己为什么有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把我们的理解力引向什么层面。更不用说,这种表述问题的训练,就是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写作是最难的。一般而言,学生跟我学了两三个月后,才能慢慢进入写作。写作的训练,需要从阅读训练中引入。

曾有位家长找到我。她听录取她女儿的美国寄宿学校的校长说:中国学生写作都不太好,来之前最好找个美国人补补写作。所以就让我教写作。但她不理解,我为什幺要首先集中精力功阅读。

其实,这是在美国学校里经常听到的抱怨。这个问题太普遍了。但关键要看问题在哪里。那些美国的校长、老师往往不了解中国教育的情况,只看到表象,没有看到原因。

我归纳一下,写作有三个部分.第一是内容。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卡在这里。平时上课就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写作。我们的教学,虽然是阅读,其实最终目的是写作。你脑子里必须有内容,有想说的话,才有的可写。要做到有话可说,就必须从发现问题、界定问题、表述问题开始。中国的课堂,不是从学生提问开始。而是换过来,老师问学生问题,学生站起来回答。大家紧张得很:答对了吗?生怕被老师抓住。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抓坏蛋的警察角色。美国许多课,往往是从学生提问开始。让老师来解答。整个反过来。老师要通过学生提问的质量判断其水平。你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怎么能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写的?老师的回答,也往往是参考性意见。好的学生会进一步追问,甚至和老师辩论。走到这一步,写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美国大学教授有时会这么说:我们关心的不是你不懂什么,而是你懂什么,你的新见在哪里。想想不是也很自然吗?考试就是要抓住你不懂什么。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懂许多东西。但不妨碍这些有许多事情不懂的人成为乔布斯、盖茨、诺奖得主。你的成就,最终要以你懂什么来界定。所以,写作归根结底还是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会自然体现出来。

第二个部分是叙述。任何写作,都有个叙述策略。不同文体,表达思想的格式有所不同,寻找的证据也不同。比如论文(Thesis)和散文(Essay)就非常不一样。各种语言,在这方面大体守着一个规律。比如你怎么提出你的论点,怎么发展和支持(用各种证据)你的论点,怎么说服别人。这是我在两三个月后潜移默化地要开始教的。当然,这也好看学生的素质。有的学生快一些,有的学生则要多读多,多和老师互动才行。

第三部分,则是具体的句子表达和语法。这方面,我可以教一些,但最终要交给母语的人讲。好在是这方面最技术性,相对好办些。你在这方面犯些错误,美国人不会太在乎。我每天说话都充满语病。但美国人判断你的思想是否有价值,不会根据你的语法、口音。他们要看你有什么思想,怎么叙述。所以,写作主要是前两部分的事情。第三部分,只能在长时间内慢慢精化。

总之,写作仅仅是思想的载体。没有思想,谈不上写作。哪个作家是写作班训练的?道理就在这里。教育过程很复杂,写作需要两三个月后潜移默化地进入。就象思想训练一样。我不能宣布今天开始思想训练,然后拿出具体的课程。思想不能通过思想技巧之类的课程训练出来。思想是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的。写作也是如此。许多学生已经开始用英文和我通信,每次都在写。日后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写作过程。

留美的第一步要在国内走。这一步的主要内容,就是语言训练,以及语言训练所承载的批判性思维。而我说的语言训练,重点在阅读和写作。先抓听说乃舍本逐末。你听说不行,甚至连上街买东西、旅行都有困难,这其实并不可怕。在外面时间久了就能适应。我当年就那样。你不会因此不及格。但是,你完成不了阅读,才是个大危机。这也是许多中国学生留美时碰到的最大危机。“薛涌留美预科”就是希望帮助学子们避免这样的危机,或者真正面临这样的危机时有足够的准备和训练来应付。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本书的名字则叫“跟着薛涌去留学”。这里的意思是:我指出的道路并非唯一的道路。但我毕竟见过许多许多走迷路的人,知道有些看似诱人的路其实充满了陷阱,不该走也不能走。我指给大家的道路,是自己走过的,受益匪浅的,而且也是许多人都走过并且成功了的。这路也许看起来不那么好走,但毕竟可靠的、通往目的地的。留学本身就是一场冒险。我鼓励学子们有为人之不敢为的勇气,并不反对大家探险去寻找新路。但是我也深信:虽然留学的具体条件随着时代变了许多,但其核心实质并没有变:留学,依然是跨越语言、文化的严峻挑战,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准备充分的人。

 

万众一心,蓄势待发——厚仁教育洛杉矶办公室正式落成

万众一心,蓄势待发

                                 ——厚仁教育洛杉矶办公室正式落成

作者:王婧

编辑:王敏纳

LA1

LA Office 3
随着厚仁教育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更多留美学生的学术需求,洛杉矶办公室于10月28日正式成立了。提起洛杉矶,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星光熠熠的好莱坞,惊心动魄的主题公园环球影城。然而,除了这些地标式的地方,洛杉矶downtown也是另一个让这座“天使之城”独特而充满魅力的区域。

LA2

厚仁教育洛杉矶小分队坐落在高楼林立的金融与商业中心Wilshire大道上。从买家具、装家具开始,小分队齐心协力,短短一周,各种设备就基本配备完全。成立的第三天,办公室就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前来咨询的学生。精心布置的咨询室让到访的客人都能感受到加州小分队真诚的温暖。在竭诚帮助留美学生的道路上,厚仁大家庭又迈出了成熟有力的一步。

LA Office 1

和总部一样,洛杉矶小分队拥有专业有效、经验丰富的团队,专家、顾问老师来自康奈尔大学、伯克利大学、南加州大学、UCLA、UCSD等世界知名大学。专业团队掌握了加州大学系统第一手信息,从考试准备,留学规划,背景提升,专业及院校选择到文书撰写,签证模拟演练以及行前培训,为学生们提供专业一体化的留学服务。除了转学服务,我们还提供开除应对、学术辅导、融入学术主流、青少年奖项规划、浸入式教育体验等服务。想转学,找厚仁;有困难,找厚仁。洛杉矶小分队与总部共进退,挚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好、最合适的学术服务。我们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小进步、小成长,都是未来成功路上的一个个脚印。这段路,厚仁教育与你风雨同舟,携手同行。

LA Office 2

 

地址:811 Wilshire BLVD, Los Angeles, CA 90017

联系方式:ask@wholeren.com

联系电话:213-785-2860

 

小李飞刀和美国社区大学

作者:陈航

编辑:王敏纳
武侠小说中,高手过招,扣人心弦。其中总有高手中的高手,后发先至,取胜于敌。比如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的小李飞刀,又快,又准,又能致胜,而且每次都是等对手出招以后,李寻欢才发招,每次例不虚发。

后发先至,很简单,就是后出发,先到达,这是多少武林高手的梦想,尤其是比不过小李飞刀的。

来美国读社区大学,对于上名校来说,也是后发先至。中国学生留美走这条路,就好比有了小李飞刀。

很多学生准备出国很早,来美国读大学的,高一就开始准备,托福,SAT,SAT单科,等等。他们直奔美国的排名前60,前100的名校。比如匹兹堡大学,需要托福100分,不免SAT,而且需要高中成绩单认证,这都需要很多时间准备。

而另外一些同学,可能到高二后期或者高三,甚至高考以后,才决定出国。他们考完高考,也没有托福,还又准备
一年的语言,有的可能准备了一年考试还不满意。

而来美国读社区大学,就是后发先至。为什么读美国社区大学,是后出发,先到达呢?

读社区大学的,很多都是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其实比不上学霸们,考试成绩,也不一定那么高。

但是他们进入社区大学,不需要托福考试,而且进入社区大学,直接进入大一学习,而不是预科班。

16岁以上就可以进入社区大学读书,加以美国厚仁教育这样的专业教育机构的辅导,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大一大二两年的学习,顺利转学进入大三。  转入的学校,很多都是名校。学生进入这些名校的机会大大增强。比如著名的位于西雅图的Bellevue 大学,国际学生中超过50%的学生转学进入美国前50名大学。这个有统计数字为证,不打诳语。

一个中等的学生,只要努力,加以厚仁专业的辅导,在美国社区大学读书两年,转学进入前50名,不是很难的事情。

英雄不问出处,能达到成功终点最重要。留学美国也一样,能学成最重要。

(版权完全所有,任何文字和段落皆不可引用。欢迎全文转发,必须注明出处:陈航的博客

 

读美国社区大学的十大好处

作者:陈航

编辑:王敏纳
本文全是干货,适用于90%考虑来美国读大学的中国学生,和60%考虑来美国读高中的中国学校,简单说,如果你不是超级学霸,可以轻松能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或者加大伯克利分校大一,这篇文章就适合你,望收藏和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第一,超级跳板,进入名校,从社区大学转学进入第一流美国名校,已经是被走通,被证明,并且逐渐被大量学生选择的途径。每年,美国最大的转学辅导机构厚仁教育都辅导上千名学生从社区大学进入加大伯克利,加大洛杉矶,UIUC,普渡大学,密执安大学,华盛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这些学生,无一不感谢社区大学和厚仁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机会,如果他们直接申请这些名校的大一,从大陆来的学生竞争之强,几乎是不可能录取的。社区大学有很多的校际转学协议 (Articulation Agreement),有名的转学协议有,西雅图社区大学学区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有转学协议,只要学生成绩达到3.5,就能转学。

第二,省时间。不必读完高中,直接读大学。高中大学联读项目,16岁以上就可以进入大一读书。厚仁教育专家团的两位老师,都是21岁不到,就拿到加大洛杉矶分校,加大圣地亚哥分校的大学毕业证了。她们的同学,有的在中国高中毕业,准备一年英语,现在还正开始读大二呢。路子对了,人生可以节省一年。

第三,转学有立法保护。美国公立四年制大学接收社区大学毕业生配额,有法律保证。比如加州教育法案,规定所有加州公立四年制大学,必须接受至少三分之一的从社区大学转学来的学生,这里包括加大伯克利,加大洛杉矶,加大圣地亚哥 等所有加大系统(UC 系统),和加州州立系统(Cal State)。华盛顿州,弗吉尼亚州,威斯康辛州等也都有类似法律。

第四,转入名校没有配额限制。转学学生入学,不存在国际学生配额,尤其不存在针对中国学生的配额。这主要因为中国学生比例较少,。至少美国厚仁教育的专家团队看来,还没有一个州在这个方面有所区分。而直接申请大一入学方面,几乎所有前60的名校对中国学生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第五,不需托福。入读美国社区大学,不需要考托福,后续转学,很多学校也不需要托福。比如是加州社区大学转学进入加州大学体系,不需要托福。

第六,不需SAT。入读美国社区大学,包括后期转学,永远不需要考SAT或者SAT 专项。在美国转学,只要上完大一同等课程,就不需要SAT 成绩。

第七,小班教学,分数容易提升。社区大学,从来没有几百人大课,以西雅图著名的社区大学雪兰社区大学为例,最大的课程,也就是四十来人。而如果在宾州州立,有的本科课程,超过500人同在一个教室很正常。入读美国社区大学,成绩比较容易得高分。这主要是因为很多美国同学的程度不高,所以中国学生的GPA高的学生很多。

第八,学费低。虽然几乎可以说中国学生读社区大学,都不是冲着便宜来的,而即使社区大学的学费,加上厚仁教育专家全年规划学术辅导的费用,大概都不到匹兹堡大学的一半。很多留学家庭,也都是自以为是工薪家庭,把钱花到有效的地方最好。

第九,实习期加倍。得到美国两年制学位,可以在美国从事一年的实习,到本科毕业,又可以得到一年的实习。大家都知道,美国工作很难找,尤其是文科,商科,如果多了一年实习经验,对将来找工作,办理工作签证的帮助,不只是增加一倍,可能增加数倍。不过在社区大学副学士学位后实习一年啊安排方面比较不容易,建议找专家辅导和安排,比如采用美国厚仁教育的社区大学就业指导服务。

第十,保驾护航。有基于美国的专业教育机构厚仁教育协助学生提升。厚仁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就是社区大学校长,厚仁的社区大学提升团队,有专门的专家顾问都是通过社区大学转学进入名校的,比如葛老师,是从西雅图的埃德蒙德社区大学转学进入加大圣地亚哥分校,黄老师从社区大学转入加大伯克利分校,刘老师从社区大学转入加大洛杉矶分校,张老师从社区大学转入华盛顿大学。

以上这些好处,都是其他四年制大学不能比拟的。

(版权完全所有,任何文字和段落皆不可引用。欢迎全文转发,必须注明出处:陈航的博客)

 

让美国学霸帮助你

BY 陈航

 postcards-03-01

几个月前面试一个新人,小伙子很能干,也做过很多事情。我问他,你学习能力怎么样?希望了解他是否爱学习新的事物。他楞住了,大概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问他。他想想,说,我学习能力很强呀,看看我的GPA3.8就知道了。当时我和另外几个面试的同事都笑了,一个同事说,我们GPA 4.0 的,每个团队都有好几个。小伙子当场语塞。以后他进入厚仁团队以后,是很能干。

 

一个学生在考试前找到我们,说统计课太难了,估计及格没戏,如果连C都得不到,他就麻烦了。当时离期末考试不到三周。厚仁的学术顾问李老师,超级学霸之一,说大二统计有啥难的。她马上开始给这个学生单科补课,先给他补习了基本的知识点。过了两天,亚马逊特快加急的课本也到了,老师拿到课本,马上给他系统补习。这个学生的问题是,英文也听不全懂,知识点也不全懂。学生和老师一起努力,这门成绩最后得了个B。

 

还有一个学生,在美国一所很好的大学学习工业设计,但是基础不强,学业很吃力。他找厚仁来辅导。厚仁教育的一位学霸老师负责全面指导他。老师认为学生的一些基本功要打好,循序渐进。学生可能是着急,可能是不愿吃苦,又嫌老师嘴慢,就说,我在的设计专业,是全美排名第五的,你能指导得了我吗?老师默默地说,我就是从设计专业排名第一的系里优等生毕业的。以后学生也慢慢体会到,老师水平的确高,他对老师也尊重多了。有了名师指导,又没有语言障碍,学生的成绩也不断上升。系里的年度设计,还得了个奖。

 

厚仁老师们指导学生,不只是单科的教学提升,还有美国学术环境的适应和针对美国的学习方法的养成。一个学生很聪明,入学托福分数也很高,但是他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他想转学,但是转学到心仪的学校,要求成绩在3.5以上。厚仁教育团队分析了学生的情况,认为可能是学习方法和规划方面的问题。厚仁学霸谭老师帮助这个学生提高。经过几次辅导,发现学生的英文写作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他是大陆来的学生,没有受到过专门的学术英文写作的辅导。所以写出来的报告在格式上,用词上,都达不到同等美国学生的水平。即使结果也差不多,但是分数却不理想。另外,这个学生选课也成问题,他一开始就专门选最难的课程,结果影响了成绩。发现问题以后,厚仁专家团队对症下药,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重点帮助修改和润色课程报告,结果一下就得了个A,教授下课后特别找到他说,你很聪明,也很努力,以前我特别想给你高分,但是你的报告的确不符合你的能力,现在我可以心满意足地给你高分了。学生得到了教授的鼓励,和厚仁学霸的帮助,成绩一路上升,超过了升学名校所需要的标准。

 

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是因为自己学得好。

 

厚仁的学霸,不仅自己学得好,还能教学生学得好。

 

文章转自陈航新浪博客

 

对话陈航:留学浪潮中的护航者——留美形势深度解答(四)

作者:梁超焱

编辑:王敏纳

 

未来50年,期待国际化领导者出现

 

:对于您来说,当初刚过来美国的那段岁月应该也是比较难忘的。您当时的一些经历有没有促使你有想法要去成立像厚仁这样的教育机构、去帮助更多的学生出来读书呢?

陈航:有。因为当时中国人还不多,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教会的人帮忙,很多事情都是磕磕碰碰、摸索完成的,也没有专业的机构来帮忙,所以在读书期间也会有很多苦涩的体验,只能以生存为第一目标了,如何生存,如何留下来,再加上自己也没钱,都是只能靠自己这样一步步走过来。而且当时过来读书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偏大一些,都是来这边读硕士、读博士的,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现在过来美国读书的学生年龄都偏小,对社会缺乏了解,对适应环境需要指导,所以我们很愿意去帮助这些学生。

 

:厚仁教育至今成立了有4年了。最初那批在厚仁帮助下成功留在美国继续读书的学生们现在的学习、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

陈航:我们做紧急转学的服务做了大概两年多。很多学生都是我们紧急帮他转到一个新的学校,帮助他们通过学术辅导,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绩得到提高,最后进入到更好的学校里面。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其中有一个比较早期来找到我们的学生是过来读中学的,我们主要帮他做学术辅导,现在他刚考进了匹兹堡大学就读大一。其他的学生因为被开除、被劝退的,在我们的帮助下成功转到其他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这样的例子比较多。

 

:您对像厚仁教育这样的留学机构的期许是什么?

陈航:我很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发挥自己的潜能,让这些人的潜能不被所谓的成绩、过去所规限,而是以这个人本身的努力和能力来得到释放。不管是在中国社会还是在美国社会,都希望他能够很自信地生活。现在来美国读书的这些中国学生,将来都可能是中美双方的一个桥梁,会促进中美交流和互动,所以帮助这些学生成功,实际上也是为将来他们发挥文化、经济交流的作用做准备。所以我希望能够看到在我们的帮助下,未来能有国际化的领导者出现。其实厚仁当初成立受一位老先生的影响很大,他是台湾中科院的院士,也是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集大成的一个学者,今年80多岁了,住在匹兹堡。他当时把我叫过去,跟我说未来50年这个世界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代的资本主义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像金融危机等不容易解决、不可抗拒的问题,而社会主义也是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所以在未来的50年,世界上很有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动荡,或者是融合,因此很需要有一个领导者的出现来让东西方很好地交融在一起。这个人必须拥有国际化的眼光,有优秀的领导力,以及品性完好。这样的人如果纯粹在中国培养或是纯粹在美国培养都不太容易。所以我们厚仁教育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培养未来世界的领导者,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梦想。因此我们会通过对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帮助来一步步实现。这种领导者并不一定从小就是爱因斯坦或者林肯、华盛顿,他可能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通过个人的提高与进步而实现一个大的梦想。这是我们把人放在历史的大坐标、大环境里,来看未来50年会往怎么样的方向走。

 

:您觉得未来50年留学风潮热度会持续还是消减?

陈航:其实留学人数会增还是会减,是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还是美国学生去中国留学,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个人来讲,他们如何能够更好地成就自我、发挥个人潜能。现在看来留学风潮的热度还是会持续下去,至少未来3至5年还是会继续加温。

 

:好的,谢谢您今天接受采访。

陈航: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