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for: 美国本科

对话陈航:留学浪潮中的护航者——留美形势深度解答(三)

作者:梁超焱

编辑:王敏纳

 

新老留学生对比,年轻一代选择机会更多

 

:给我们聊聊您的经历好吗?您当年为什么会来美国呢?

陈航:我当年在北京读书,接触留学这一方面的信息比较多。我在清华附中读高中的时候,身边也陆续有同学出国读书了,所以对美国开始有了了解,也比较憧憬。但我出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原因。我是95年出国的,我记忆特别清楚,当年我的研究生导师一个月挣900多块钱,不到1000块钱,我如果研究生毕业后工作,可能一个月能挣500块钱。这就是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了。如果我来美国当个工程师,一个月的收入就是国内1000块钱的10倍了,可能都不止,所以这是经济上的原因。另一个是个人的原因,我个人的经历让我很向往世界这个大舞台,也渴望得到自由的、无拘束的发挥,所以这一点可能跟其他同学不太一样。

 

:90年代出国的同学大多都是公派留学,或是获得奖学金而出国留学的。您觉得那时候的留学生跟现在的留学生有什么不一样吗?

陈航:可以说我们那时候的路比较窄,因为那个年代经济水平不发达。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出国身上带了2000美金,还问我舅舅借了一部分钱,但兜里就这2000美金了。我当时去的是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跟我同时来的学生里,我至少借过钱给3个同学。因为有的学生落地以后身上一点钱也没有,都等着老师发助教奖学金。但来的时候才刚开学,而助教奖学金都是到月底才发钱,所以他们连房屋租金、日常用品、饭菜都支付不起了。所以我当时兜里有2000块钱算是很有钱的学生了。而且当时留学的学校当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只要这个学校招中国留学生,就一定会给奖学金予以补助,要么是半奖要么是全奖。我当时拿的是核工程系的半奖,一年以后,我从计算机系又拿了全奖,所以我毕业的时候是核工、计算机双硕士。但这不能说我们那时候的学生都很优秀,只是因为那时候有这样的条件出国的人非常少,签证也很难过。如果是出来读本科的,不管那学生有没有钱,肯定是拒签的,因为签证官会觉得他有移民倾向。这样的情况一直到97年前后才有了较大的改善,那时候中国也慢慢变富了,大家也开始有钱能够出国读本科了,一句话,就是已经有一定经济实力了。再加上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的备忘录里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年纪越小的人出国,移民倾向越小,因为年少没那么多的想法,来了就是为了读书。”所以从那段时间开始低龄的留学生就越来越多了,尤其是读本科的很多;读高中的话,以前全美国可能就只有4、50个,不超过60个,现在有两万多差不多三万个学生。以前来美国读高中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一年花5万块钱来读中学,那是天文数字,但现在金钱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考虑了,所以这是由经济进步而带来了巨大改变。现在的学生来了美国以后第一件事是去银行开账户,一下子就能拿出4万美金,这在我们当时都是不可能的数字,所以说这几年国民的经济实力发展的是非常快的。而像以前我们那样的穷学生现在也有,但这占的比例在整个20万的留学生当中是很小的。

 

:那时候出国有留学机构吗?还是说只能全靠自己?

陈航:没有,只能全部靠自己申请。但那时候有托福班、GRE班,我上GRE班的时候,俞敏洪(现新东方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还是亲自站在台上讲课的,大概是93、94年吧。现在新东方都已经做得这么大了,那时候的新东方才刚租到一个小办公室,我就去报名交钱。

 

:您觉得以前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相比,在学习、生活、适应新环境等各方面的能力上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陈航:有一些不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在的学生选择多了。像我们那时候过来的学生只能学工科,例如物理、数学、化学、工程学,学这些美国人不愿意学的学科,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到奖学金过来读书。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们的学生中有学艺术的,设计的,教育的,传媒的,各种各样的。我有一个朋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学的是社会学,作为一个外国人来美国研究社会学是不可能拿奖学金的,但现在的学生已经不怎么顾虑有没有奖学金了,所以这些障碍减少了很多,这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比方说如果在我们那个时候想来美国读传媒,奖学金根本想都不用想,很难拿到的,但现在只需要过来读就可以了,不用太过考虑经济能力方面的问题。但那个时候的话你就算申请了,学校也不敢要你,因为学校知道你没钱,所以就对学生有限制了。但现在就不一样了,所以说现在的留学形势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另一方面,我认为留学其实是对中国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尤其是来美国留学。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不是很充足,而美国的教育资源则是非常的充足。在全球前200名的大学里,美国至少占据了100所。在美国,每个学生所占有的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中国的学生来到美国是可以尽情地享受到因材施教、充分发展自我的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而对现在很多的中国家庭来讲,资金不是最大的问题,所以这是很好的一个能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有一些学生,在中国可能只能够上三本,甚至不太能上得了大学的,那么这些学生在社会上可能会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是个失败者。但这些学生如果来到美国,其实还是能够有很好的机会的。因为在这边他们至少能把英文学了,还能拿到一个正规大学的本科学位,学到一技之长,再加上美国的教育环境、学风都很正,所以学生是有机会考上名校,有机会提高的。而在中国的话,可能学生基本没有什么提高的机会了,开学之后就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了,这样会比较麻烦。但在美国,人生地不熟的,就算想找人陪着喝酒、通宵逛夜店也没机会。所以,不能说以前的学生好还是现在的学生好,但从总体来讲,由于美国教育的开放和中国经济的提高,能够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这是确定的。因为像我们那时候出来的、所谓在金字塔尖上的那些人,现在也都还有,只不过现在处于金字塔中间部分的学生也都有机会出来了,他们也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了,可以学习艺术、经济、管理等等各种各样的专业。所以这是对整个社会培养人才是很有好处的。

 

 

对话陈航:留学浪潮中的护航者——留美形势深度解答(二)

作者:梁超焱

编辑:王敏纳

 

  有教无类,助学生重回学术正轨

 

:对于厚仁提供的紧急转学服务,是否意味着厚仁在帮助学生争取获得第二次的机会?

陈航:对的。像这种帮助学生的工作我们做得很多了,而像“学生被开除了”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我们给学生紧急转学,其一是为了保住合法的学生身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新的环境里能够重新转入学术正轨。

在美国,有些公司会做所谓的“挂靠”。“挂靠”的意思就是比方说学生的学习不好,这公司就帮学生挂靠在一个学校里,学生可以不去上课,公司也不管,只保留学生的身份。但这样做对学生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做了这么多学生,从来没有做过一起这样的“挂靠”。但我们接到过学生这样的情况:被挂靠的学生挂靠到一半,学校都不存在了,所以学生的学业、身份相当于全都实效了。我们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我们的重点还是希望帮助学生真正获得进步,而不是说临时赚他一点钱就完事了。对于我们来说,这不完全是一个生意,而是一个有教育意义的事业。

 

:市场上很多的留学咨询公司都会“挑”学生客户,并非每一个学生都会接收。原因是这些公司大都主推名校申请项目,以吸引学生、家长的注意力,提高话题度与口碑。反观厚仁,你们似乎更愿意去帮助一些其他留学咨询公司不愿意碰的学生案例,是吗?

陈航:对,你观察得很好。这确实是的,因为我们的宗旨不同。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引用过孔子的一句话:有教无类,它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教育的过程是最有意义的。我们不能说一个孩子智商超过150我们才收他,孔子的学生既有公子王孙,也有凡夫俗子,各类学生都有。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提高,这才是教育的宗旨。在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科举、高考这一套学习考试模式下,大家都会觉得,只有孩子上清华北大了,自己脸上才有光;如果孩子上了二三流的院校,家长就没有面子了。但其实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个人能力、个人兴趣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以学生的成绩、智力以及现状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也不会因此拒绝学生的求助。但国内的留学中介会有不一样的市场策略,有一个机构,我就不点名了,在北京中关村打出的广告牌里说他们去年申请到了3个哈佛,5个耶鲁,6个普林斯顿,100个哥伦比亚。这让行内人看来就比较哗众取宠了,哥伦比亚对国际学生的录取名额不可能有100个,更不可能都是该机构申请到的了。但这是他们的一种市场宣传,而我们是比较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中等的学生。如果有很优秀的学生来找我们,例如那种把目标瞄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青藤院校的,对于这种学生我们是会为其单独定制申请方案的。我有一个朋友,在哈佛大学当了10年的招生官,专门负责招中国学生,这让我们对名校的招生标准更了解。而我们公司的其中一个董事,叫万迅,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的心理学博士,在耶鲁读的博士后,然后在中国从事留学教育。所以如果真的有很优秀的学生来找我们的话,我们也有专门的定制方法,但我们认为我们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还是帮助条件中等的孩子,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能和实现他们的梦想。

 

:在厚仁的服务项目里,主要的两大类内容是名校转学以及开除应对。这两类服务是比较新颖的,主要是帮助那些在留学路上走错了方向,或者说走了弯路的学生。那么这一类学生在整个留学大军里,算是主流群体还是少数群体呢?

陈航:这个并没有具体的官方数据统计,但我判断这并非少数群体,而是属于留学大军当中比较弱势的群体,他们可能没有受到很多的关注。举个例子,很多人都把目标定在名校,在很多中国学生家长的眼里,100名以外的学校是不存在的,要去就要去前100。但是前100的学校里,大概有60所私立,40所公立。这些私立大学里除了像USC(南加州大学)这样的大型私立学校,其他的像常青藤大学,例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还有杜克,这种大学每年招收的中国籍学生都是极其有限的。像哈佛,去年招收的中国籍学生总共不到20个人,其中大约在中国本土招了6个,还有12个招的是在美国读书的中国高中生,其他的学校也都差不多。所以前100名的私立学校里,就算一个学校一年招50个中国学生,那60所私立也就招3000人。而像匹兹堡大学这样的公立学校,一年招250个左右的中国学生,其他学校就算是每年招300个,那也才12000人,全部学校加起来招收不超过2万人。但每年来美国读书的学生有20万人,其中大概有10万人是读本科的,这10万人里只有20%能进入前100的学校,剩下80%的学生就只能进一般的学校。这些学生里有的是高考完才出国的,有的是托福成绩考不上80分的,有些学生托福考5次也考不上80分的。所以这些学生就会去桥梁院校、双录取、语言班、没有名次的一些学校。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其实很不对称。这些学生在出国前没有很好地做好准备,有的学生不参加高考只去考托福,有的学生高考完才准备托福,我们认为他们应该要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但在国内留学的信息也不是很对等,导致有的学生稀里糊涂就过来了,但是其实来到美国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因为美国大学是“宽进严出”的,他们不在乎学生是从哪里开始的,而在乎从哪里结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关注需要转学的,或者需要学术辅导的这样一个群体是我们比较愿意做的事情。

紧急开除其实是我们做得比较特别的一个项目,这个群体倒是很少,但这种学生都是“弱势中的弱势”,非常需要帮助的,而我们也很愿意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帮助。但像这样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不希望有很多。

 

:被学校开除的案例其实还是不少的。记者以前就有一个室友,尽管托福裸考108分,但在学术学习上还是不适应,成绩不达标,一个学期后就被学校开除了。您对这一类特殊的案例有没有什么看法?

陈航:开除学生对于学校来讲,其实没什么损失的。因为一所大的学校每年都会招5000到10000人,在美国4、5万人以上的学校有很多。所以对于有着这么多学生的大学来说,谁的成绩不好,谁被开除了,都只是一个统计数字,比方说一万个学生里,肯定有50到100个是被开除的。但对于中国学生和中国家庭来讲,这种损失是百分百的。被开除的学生在美国无法完成学业,如果回国又无法重新进入高考系统,因为中国学校没有这样先进的转学机制,不能把学生从美国学校转回中国学校。另一方面来说这类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会很大,我们也遇到很多类似情况的案例,这些学生如果回到中国基本上前途就毁了,会被送去非常不理想的学校,各方面环境都很不好。哪怕临时把他们送去澳大利亚或者欧洲,这也不是他们所愿意的,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我们在帮助他们的时候,是有很专业的团队的,能够让学生在7天之内有一个新学校录取,获得留在美国学习的第二次机会,而且厚仁跟很多学校都有很通畅的沟通渠道,所以我们的服务是比较专业的。对于学生来讲,我们接待过的被开除的学生,不乏有常青藤学校的学生,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杜克大学的、达特茅斯的,也有一般的文理学院、社区大学、语言项目、高中等等,从博士生到高中生都有。所以这不能说孩子是优秀还是不优秀,内向还是外向,这样的事情就会发生,因为美国的学习条件挺复杂的。像你提到的这个同学,他托福裸考108,英文很好,可是来到美国之后还是会对某些课程不适应,或者是选课没选好,或者是专业知识不过硬,又或者是来了美国之后只知道打游戏、玩,所以才出了这样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应该予以帮助,紧急解决掉。

国际学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比美国学生多,因为他们有语言、文化、学制不同等障碍,这些都是大障碍,而跟他们同班的美国同学则没有这些障碍,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来讲,各方面环境、条件都是不利的,甚至在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过来美国了。有很多本科生刚来美国就被通知要参加一个分级考试,像英语分级考试、数学分级考试等等,但可能有的学生前一天晚上凌晨两点才到的美国,而第二天早上8、9点就要参加这个考试,这就很难让学生发挥出正常、甚至是好的水平。因此他们是应该被帮助的。国内的教育是比较同质化的教育,用分数去说明一切。如果学生考了600分那就上清华,590分就上北航,540分就去一般的学校,这让很多学生的前途似乎在高考后的几周之内就定下来了。但美国不一样,在美国,学习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以这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而且这些工作需要在美国来做,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着重点。

 

 

对话陈航:留学浪潮中的护航者——留美形势深度解答(一)

作者:梁超焱

编辑:王敏纳

近年来,我国的留学风潮犹如一股旋风席卷中华大地,日益庞大的留学大军从国内涌向海外各地,又从海外回流到中国。针对这一持续升温的留学热现象, WholeRen厚仁教育的首席发展官陈航先生日前通过Skype接受了记者的一次专访,分享了其对于留学现状、趋势以及教育理念的看法。作为一名90年代初赴美留学的美籍华侨,陈航先生深谙美国留学的形势与规律;而作为WholeRen厚仁教育的创办人之一,他在教育事业的路上更是从未停下脚步,他一直致力于改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帮助广大的学生群体发挥个人潜能,发展自我。在将近一小时的采访过程里,陈航先生多次表示,能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实现个人提升、实现梦想,是他觉得最有意义的事。

 

 名校招生有限,应关注学生个人成长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有了创办公司的想法?

陈航:其实关于留学服务这一块我很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再加上我对美国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就开创了这个公司。当时是和Brian White一起开创的公司。

 

:请问您对现在的留学形势,或者说趋势,有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陈航:我的看法是这样,留学,尤其是留美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而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来增长。从这方面来讲,像中等或者中等偏下这样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但美国前100名的学校招生的数目还是有限,而每年新增大概4万多个学生,不可能都进前100的名校,所以肯定就有很大一部分去一些中等的学校。这些学生的资质可能不够好,条件也不是那么优秀,那么很大一个程度上来说我们是针对这些学生来提供一些服务。

 

:所以说比起关注优等生,厚仁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成绩没那么拔尖的那一类学生身上,对吗?

陈航:对。我们更关心的是学生的提高。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关心结果,但我们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就算是哈佛毕业的,像我有个朋友是在美国长大的韩裔女孩,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历史的本科,但毕业以后也找不到工作,现在在某大学的一个办公室里工作。所以并不是说名校毕业后就一定能去华尔街、挣很多钱,更重要的是看个人有没有成长,以及有没有满足感。你不能说去华尔街就比在大学里工作更满足,不是这样的。从哪里毕业只是一张“票据”而已,让大家知道这个学生是坐火车来的,还是坐飞机来的,或是坐轮船来的,他坐的是头等舱还是经济舱,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其个人是不是有所感悟、有所提高。我们做的是这方面的工作。

 

:所以关注学生的成长是厚仁公司的一个精神,是吗?

陈航:对的。我们关注的是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所以我们很愿意做的一个事情是把一个学生,好比方说从中等学生变成中上的学生,中上的学生变成优等生,把所谓的差生变成中等学生,这个是我们希望能够体现出来的价值,而事实上,这些事情我们确实也做到了。

 

:是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吗?

陈航:对,我们有很多成功案例。很多学生都得到了提升。这个提升不只是申请学校方面的提升,我们更重视的是学生在申请学校之前,在日常生活上的一个提升。我们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融入美国的主流环境,做好早期的规划,在个人方面有所提升,这是我们希望能够做到的。申请学校方面我们也能做,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一件事,但让学生整体的提升实际上是不容易的,而且也是更重要的一个事情。

一个我印象很深的案例是有个学生来到宾州的一个小的文理学院读预科,也就是桥梁项目。他的英语不是很好,读这个桥梁项目读了两年半的时间,结果他越读越没劲,也没什么进步,导致有两门课不及格,然后就被学校开除了。最后这个学生找到我们,让我们给他转到一个社区大学。在这个社区大学读书的时候,有我们的老师给他跟进做指导,发现并解决他的问题,还帮他一起选专业,做好规划。现在这个学生的状态非常好,而且马上就要从社区大学毕业转学走了。现在他对教育、对人生、对自己都有了更多的认识。这是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其中一个例子,是从长期的角度出发来让学生整体得到进步的一个例子。

如果是短期的话,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有学生想从社区大学转学到四年制大学,最后来找我们,我们就帮他申请不同的学校。比如说我们帮他申请UC系列的学校,像UC Davis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Santa Barbara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 San Diego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在申请过程中,他的课程有些是不匹配的,因此有些学校不予承认他的部分课程。然后我们的老师重新帮他跟学校申诉,帮助把学生的课程获取认同,让学生最后得到录取。这个例子是仅仅在申请学校这一层面上的。还有的学生找到我们说他的课程要不及格了,问我们能不能帮他补课,那我们也会马上找到老师来帮他补这一个课程,帮他从绩点C提高到B。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看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方面的帮助。

【社区大学万万没想到】之 不用刷分也能上名校?

作者:黄文婕

编辑:王敏纳

 

2013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达到23.56万人,占中国国际学生总数的28.7%,从而成为了连续四年向美国输送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出国留学的原因,最主要的不外乎三种。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提升自己,接触世界前沿学术成就。提高资历,获得更优职场竞争力。无论出于以上哪三点原因而选择了出国,不难判断,大家都会希望进入美国名校学习,从而更高效的实现自己目标。

 

众所周知,美国在教育,科研领域排名世界前沿。美国top30的大学,在全球top50中一定占有自己的一席之位。名校就读,学生们能获得的不仅是名校毕业的荣耀,更有机会接触全世界顶尖的学术成果,和享有盛名的教授学习探讨,同一群高素质的同学networking,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夯实的基础!

 

然而,由于留学人数的日益增多,对于名校这一席之位的争夺也愈发激烈。根据CNN数据先显示,美国名校对中国学生的录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耶鲁大学录取率为6.72%,哈佛大学录取率为5.79%,而斯坦福大学的录取率仅为5.69%!同时,由于留学归来毕业生的增加,国内大中企业对于海归的态度也大不如前。名校,从而成为增加竞争力的一重要砝码!学生们为了一睹名校风采,必须获得极高的SAT分数,GPA成绩,以及其他学术或实践成绩。其中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国内高考。许多同学为了追求更高的SAT分数,不惜休学一年,两年,考场刷分!更不乏同学因为申请失利,而再次花费一年时间重新申请!

 

不得不承认,对于名校的追逐,努力是值得的。但是,这种方式确实是愚蠢的!大家忽略了一个获得名校教育的好方法,就读社区大学,两年后转学名校!厚仁教育的专家们一直强调,反复刷分,重新申请,一方面浪费了我们的大好光阴,另一方面也损耗了大量精力,财力,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

 

两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恰如其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M和N为同时找到厚仁教育的两位高三学生,都有着浓厚的名校情结,然而却都有着明显的短板,托福成绩均低于80,远远低于名校要求。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个选择:继续刷分,下一年重新申请,或者就读社区大学,两年后转学。面对选择,M同学选择了一步就位,在接下来的一年,他完成了三次托福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到了托福94分,获得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录取。选择直接就读北西雅图社区大学的N同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也在两年后以108的托福高分,接近4.0的绩点成功转学南加州大学,更是得到了心仪的CS专业录取!尽管两人都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显然,N更加幸运。相较于M同学的五年,N仅用四年便获得了南加州大学的学士学位,没有了滞留国内反复刷分的尴尬和压力,并通过两年社区大学的学习,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美国的就业趋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优势专业!

 

实际上,随着对美国教育系统的了解,选择社区大学作为跳板从而转学名校的同学并不在少数。加州大学有30.8%的学生来自社区大学!加州州立大学有60.3%的学生来自社区大学!转学教育,作为社区大学的主要职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推崇。厚仁教育不仅可以提供最专业的社区大学申请服务,还支持后续的转学指导,成功率达百分之百!

 

 

【厚仁带你游高校】之 俄亥俄州立大学

 

还没有来过美利坚总担心图片不够有说服力?对校园的真实环境一无所知想要提前领略名校风景?想知道留学生们的真实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小道消息不可信,图片后期可作假,厚仁站长们手持DV带你游高校啦!站长们作为厚仁教育驻扎在美国各大校园的大使,用最真诚朴实的方式记录着他们的校园,提供最前线的信息,展现最真实的校园及生活场景,更有当地的生活学习攻略与你们分享!

点击链接,观看学长学姐们最用心的记录!快来提前围观一下你的Dream School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0ODQwNjcy.html

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at Columbus简称OSU)坐落于美国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是一所历史悠久,极富盛名的美国顶尖研究型公立高等学府,今为十大联盟Big Ten Conference成员,是一所世界一流的顶尖公立大学,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大学之一。

俄亥俄州立大学始创于1870年,目前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同时也是本州排名第一的公立大学,在美国所有研究型大学里,综合排名15。俄亥俄州立大学开设的专业几乎涵概了所有的学术领域,很多专业在全美名列前茅,尤以商科、管理、新闻传播,工程等方面最富盛名。

 

更多资讯请关注厚仁教育YouTube 频道,获取最新鲜的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hXD_4UieISHTc5CB7_AXQ

 

厚仁校园介绍

屏幕快照 2014-09-08 上午10.59.52

屏幕快照 2014-09-08 上午11.00.33

屏幕快照 2014-09-08 上午11.01.00

屏幕快照 2014-09-08 上午11.02.07

屏幕快照 2014-09-08 上午11.02.23

屏幕快照 2014-09-08 上午11.02.47

【社区大学万万没想到】之 近一半的美国学生都选择社区大学?

 

万万没想到,我最终还是上了美国名校!

点我进入厚仁教育美国转学专题页

作者:黄文婕

编辑:王敏纳 

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两年制社区大学(Community College of Allegheny County)的AM同学,经过两年社区大学的努力学习在厚仁教育的指导下,最终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以接近4.0的绩点,103的托福高分,被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密歇根大学,匹兹堡大学的CS专业同时录取。

 

功夫不负有心人!其实早在进入社区大学,AM同学就树立了以此为跳板,两年后转入美国名校的梦想。她知道,就读社区大学,她不需要耽误任何额外的时间在国内参加一次又一次的语言考试。来到社区大学,在美国这个天然的语言、教育环境下,她迅速的提高了自己的各项能力,顺利的转入了她的理想大学!

 

然而,这并不属个案!近年来,随着不断升温的留学热潮, “社区大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然,在逐渐被人接受的同时,由于人们对美国教育体制的不熟悉,也备受争议。实际上,社区大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填补了传统教育的空白。灵活的学制,低廉的学费,相对宽松的录取制度帮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更有机会通过努力转入自己的dream school进一步学习。

 

转学教育,作为社区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成为了许多同学选择社区大学入学的重要原因。在美国,约45%的学生选择了两年制社区大学,以方便其将来成功转入普通四年制大学。鲜为人知的是,美国每年约有250万大学生成功转学! 20%的大学学生都是通过转学进入普通四年制大学!加州大学有30.8%的学生来自社区大学!加州州立大学有60.3%来自社区大学!

 

首先,需要为大家介绍一下转学这个概念。转学,是指已在校大学生,通过申请其他学校,获得录取,继而转入该校继续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转学,学生能再次选择适合自己的dream school,完成一次华丽的飞跃。当然,针对社区大学提供的转学教育,大家也许会有许多疑问。是不是从社区大学转入普通四年制大学,需要重新花费四年攻读本科教育?通过社区大学转学,是否能获得无差别的普通大学学位证书?然而,这完全不需要担心!不同于国内的专升本,从美国社区大学转学的学生们能将在社区大学学习的两年学分成功转入所转学校,并在随后的两年内完成学业,获得普通四年制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厚仁教育拥有最专业的申请团队,在转学项目上,可以做到成功率百分之百!

 

同时,普通四年制大学、乃至名校,对来自社区大学的学生有着极高的认可度。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生录取率仅为18%,然而其接受转学生的比例却高达25%!

 

究其原因,首先,这些四年制大学能对社区大学的申请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判断。大学录取委员会能根据学生在社区大学的GPA、学术经历、实践活动经验更好的判断学士能否适应该校的学习生活。相比新鲜出炉的高中毕业生,这些大学选择录取社区大学的学生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品质。同时,社区大学的转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接下来的大学学习。 由于社区大学提供的是专业的转学教育,两年的社区大学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为将来更加专业的学科学习打好基础。同时,针对国际学生, 两年的社区大学学习,能促使学生在语言上突飞猛进,并且更加适应美国的与国内迥异的教学风格,在申请普通大学,甚至名校上,获得更大的优势!

 

此外,区别于其他普通四年制大学,转学教育作为美国社区大学的重要职能,社区大学鼓励学生转学,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制度支持,教育支持,服务支持,帮助学生们在完成两年的社区大学教育后,成功的转入普通四年制大学。厚仁教育用最专业的服务帮助无数学生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挣脱大学制度的禁锢。社区大学,也因为其为学生提供的方便的转学服务,成为了追求名校梦想的莘莘学子的首选!

 

 

万万没想到,我最终还是上了美国名校!

点我进入厚仁教育美国转学专题页

 

《跟着薛涌留学去》:为何要回避商科

我一向主张,至少在本科阶段,留美要力避商科。中国的雇主在招聘海归时,也同样要慎纳商科。

这并非我个人的偏见。事实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2011年曾经在其商业节目Money Watch中有段评论,题目是《不读商科的八大理由》,大致总结了我的分析:第一,商科学生学的东西少;第二,商科学生挣的少;第三,商科学生在求职时缺乏竞争力;第四,根据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商科学生日后工作辛苦,生活质量较差;第五,商科学生申请MBA时吃亏;第六,实际工作其实并不那么需要商科专业;第七,学经济学的挣钱比商科出身的多不少;第八,许多不靠谱儿的父母帮助孩子选了商科,孩子没兴趣,表现会很差。

反对声是可以预料的:难道沃顿不是一直在培养商界精英吗?不错。不过沃顿毕竟很小,再加上MIT的Sloan等几个顶尖商学院,中国学生就那么几十个人。除了这些极少数外,本科商学院几乎成了劣质大学的代名词。

关于美国商科大学生素质低的问题,我已经用一系列考试成绩、毕业后年薪等等统计资料进行说明。遗憾的是,在一个盲目崇拜商科的国度,不管你怎么说,人们也不愿意相信。为了更为清楚地说明问题,我这次以中国人最容易理解的考试SAT的成绩来展示。中美教育制度不同。不过,美国最接近中国高考的考试,是为了申请大学而考的SAT,即所谓“美国的高考”。事实上,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中,各校学生SAT的中等成绩也被一一列出作为参考。这个成绩的排名,和各校在榜上的名次也基本相符,说明这项考试的成绩有着相当的权威性。

SAT的成绩,也被按学生大学的专业选择分类列出。由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学各种本科专业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我除去参加考试人数过少的科目,把2010年主要专业的SAT平均总分排列如下:

英语和文学(1691)、社会科学(1691)、物理学或自然科学(1686)、外语和文学及语言学(1679)、数学和统计(1650)、一般性文科、人文及科学(1647)、哲学和宗教(1643)、生物及生物医学(1640)、工程(1634)、未决定专业者(1604)、历史(1577)、自然资源和保护(1566)、传播、新闻及相关专业(1550)、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及支持性服务(1535)、视觉及表现艺术(1517)。以上成绩,都在平均成绩之上。

以下专业,考试的成绩则在平均分以下:法律专业及研究(1516)、建筑及相关服务(1516)、商业管理、市场及相关服务(1500)、心理学(1493)、健康及相关临床服务(1477)、教育(1444)、农业及相关科学(1425)、工程技术及技工(1418)、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职业(1390)、其他(1368)、公园、娱乐、休闲、健身(1361)、个人和烹调服务(1360)、保安服务(1345)。

由此可以看出,商科是分数垫底的专业之一。比商科学生考分低的,有两大引人注目的专业,一是心理学,一是教育。其中心理学和商科分数相差无几。但教育则落后相当大。美国公立教育制度破败,没人愿意当老师。不久前曾有个报道,说在中小学当教师的,自己读大学时往往是班上最差的三分之一。排在商科后面的其他专业,多不属于四年制大学的专业范畴,如健康及相关临床服务,提供着许多护理方面的训练,护士、护工都属于这一范畴。工程技术及技工指的基本上就是技术工人,其他还有健身教练、厨师、保安等等。这些职业,多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训练。分数低也有情可原。毕竟这些行当靠的主要不是读书。另外一个趋势,就是越抽象、越“没用”的专业,考分越高。英语、文学比传媒、新闻的分数高许多,物理、数学的分数也高过工程和计算机。这里的法律专业及研究,并非法学院里的法学,而是司法助理、犯罪学等等接近法学的科目,是一些就想尽早读法学院、当律师赚钱、不愿意在“没用”的专业浪费时间的人抄近道用的。这些人的入学成绩,在平均线之下,其素质决定了其专业选择。至于商科1500分的成绩,和高达1691分的英语和文学几乎快差了200分。这两个档次的学生,根本不应该坐在一个班里。

对于那些在国内也考不上像样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如果一定要留美的话,也许商学院是个不得不去的地方。因为这些学生即使用母语也基本不具备读大学的素质,更不用说用外语去读大学了。美国许多商学院,就是给那些不具备读大学的素质的人准备的。不过,素质好的中国留学生,读商学院则可能被糟蹋。我自己在大学当老师,有着切身体会。不管教授怎样,最终决定教学质量的,还是学生的程度。班里商学院的学生比重高到一定程度,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那些商学院的学生,整天就知道小组一起工作,用PPT演示一切,根本无法阅读复杂一点的书。有的甚至对我提出要求:“我学习的风格是形象思维,不善于运用文字。是否能够多放点电影?”我只好说:“不善于运用文字的人,实在不适合读大学。”不过,如果班上这种人占了三分之一,当老师的除了降低标准外,还有什么选择呢?

中国学生扎堆美国商学院,给本来已经质量很差的商学教育带来了新问题。特别是在低层次的商学院,中国学生的数量奇大,甚至有超过半数者。班上80%是中国学生的情景司空见惯。课堂上老师用英文讲课,同学彼此一交流,语言就变成了中文。另外,商科的美国学生本来素质就很差,老师的语言也很简单。中国学生多了语言就更简单。学科本身,则不过是白领技工的性质,几个关键词理解清楚,大体上课就能跟得上,阅读也能对付。反而是看严肃的电视新闻、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要复杂得多。如果你和商科的学生接触一下就知道,即使是那些美国学生,基本也不看严肃的电视新闻,不读《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中国学生更是自成一统,和美国同学也不太接触,稍微复杂些的媒体就不看。这么四年下来,能学到什么呢?

这些人毕业后,在美国往往站不住,终将会成为海归,希望以“留美商科”吓吓人。其实,中国的用人单位,如果一定要招海归的话,要特别小心商科的学生。这些人没有开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无法大量阅读英文资料、提出归纳分析,不过是懂几个关键词、会弄PPT而已,无法对企业作出有价值的贡献。相反,在像样大学能把美国史读下来,大致你能确定:此人对美国多少是懂一些的,需要大量阅读英文文献时是能胜任的。

总之,美国固然有沃顿和Sloan这样优异的商学本科,但教育的人数非常小。美国优异的商学本科教育,大概不出那么十几所商学院。靠谱儿的商学院,则大致在五十所上下。等而下之,则多被那些不具备上大学素质的学生所主宰。中国人自古有“孟母三迁”的传统。美国的一个本科读下来,费用近百万人民币。难道就是为了和那些心智接受不了传统文理教育的美国学生为伍?或者更糟的,是和那些考不上好大学的中国学生为伍?

《跟着薛涌留学去》: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否定了商学院后,中国学生的留美战略,在专业方面应该如何考虑呢?

在我看来,由于中国教育制度的特点,中国学生数理化比较好。这应该是个很大的优势。现在的学生,应该有些我们那代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心态。去美国留学读本科,读理工还是最稳妥、最有前景的道路。

首先,理工本科生毕业的起薪非常高,可以比文科或商科高将近一倍。根据权威的PayScale网站的统计,美国本科毕业生起薪最高的十大专业,全是理工科。其中七个为工程专业,外加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另外,理工科毕业后工作也比较好找。比如,在最近的经济危机中,有报道说大学毕业生的失业和半失业率实际上逼近50%。但在波士顿地区,有着大量的实验室。学理工的有些实验室的经验,找个工作易如反掌。造成这种格局的一大原因,是美国义务教育在理工科方面相对失败。许多美国学生缺乏基本的数理训练,难以完成理工科大学课程的要求。从2009年的数据看,美国大学授予了165万个本科学位,其中商学占了35.8万,社科和历史占了17.3万,工程学位仅6.8万多,和视觉与表演艺术学位的数量大体相当。可惜,现实生活是激烈的科技竞争,而不是每天演戏。理工科人才奇缺,在美国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本科专业是理工,日后即使想读商学院,优势也比商科学生大得多。从大学商科申请顶尖的商学院,比从同一所大学的工学院申请,难度恐怕要大出数倍。这里的历史姻缘,往往被中国的学生和家长们忽视。要知道,美国大学里的商科热,源于经济中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这种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又是源于大企业的崛起和工厂的机械化、自动化。在机械化、自动化之前,工人多是自我管理,领头的是工头,负责生产的组织。机械化、自动化之后,工厂就不是围绕着工人的劳作、而是以机器的逻辑为核心来运行。这就要求管理上的革命。最懂得机器的逻辑的,当然就是工程师。所以,在最底层,代替工头来组织劳动的,就要仰仗工程师。在中上层,企业宏观的运作,也必须借助工程师的专业训练。前GE总裁韦尔奇这样的“世纪经理”非常有代表性。他们在企业中的领导角色,并不仅仅是他们更懂得产品中所蕴含的复杂工程科学知识,也是因为现代工业生产的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工程上的组织。直到现在,美国的MBA课程都特别注重招募理工科人才。特别是MIT的Sloan商学院等等,几乎是在工科教育框架中的商学院。

第三,理工科毕业日后读法学院或普通的研究院,也都非常有竞争力。比如,如果你想读经济学博士,本科专业是数学,恐怕比本科专业是经济学要占很大的便宜。再如法学院。最近苹果与三星的专利官司打得如火如荼,涉及到十亿美元的赔偿。小女对法律很有兴趣。她听完新闻后的评论是:她要上法学院,最好先当个工程师,日后处理这样的案子会更有能力。其实,不仅她这位十三岁的初中生是这么看,许多法学院也是这么看。法学院力求追求学生背景的多元化。理工本科出身的学生申请法学院的偏少,真申请反而会有物以稀为贵之效。总之,理工教育属于传统的文理教育范畴,在美国很受尊重,既是个硬本事,日后变通起来也方便。

最后还有一点,即学习理工科的语言障碍比较小,特别是在开始阶段,中国学生适应起来比较容易。特别是中国学生理工科基本功比较好,一些理工科上的平平之辈,到美国后可能表现比较出色。这就给留学生们宝贵的适应机会。不过,学习理工科,决不能因为语言障碍小就在语言上偷懒。这只不过是一个喘息的机会。日后在美国要有前途,还是要有长期规划,把英语学好。

《跟着薛涌留学去》:商科热:教育上的舍本逐末

我一向认为,商科过热是中国高等教育病态之表现。留美中的商科热,则属于病入膏肓。这种观点,在网络上遭到抨击并不意外。因为商科热已经持续了十几年,滋生了许多商科毕业或商科在学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生怕自己的身价受影响。但是,事实和数据非常顽固,一直在证明着我的观点。

先说国内的商科热。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吸引着全国高考精英的新闻已经非常耳熟了。有报道说,1999-2010中国的高考状元最青睐北大清华,而且最热衷于商科。北大的状元们主要集中在光华管理学院。北大经济管理专业状元人数高达有231人,其次是数理化基础类专业,有98人,法学专业有42人,生命科学专业有33人,外语和中文专业各有10人,计算机专业 有9人,电子信息专业有5人。也就是说,这几个专业加起来,状元人数也顶不上一个光华。

清华大学一直有中国的MIT之称,吸引了342状元。但是,即使在这所理工名校,也是经济管理专业的状元人数最多,有65人,其次是电子信息专业,有63人,计算机专业和土木建筑 专业有37人,数理化基础类专业有35人,自动化专业有29人,生命科学专业有25人,材料学专业有8人,法学专业有5人。

我曾抨击这种现象是个“笑话”。有大量网友反唇相讥:难道沃顿商学院不是很优秀吗?美国有沃顿,为什么中国不能有光华?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简单地比较一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两个排名。我们当然不应该迷信排名。但是,从这两个简单的排名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粗线条的教育图景。

美国前十名的研究性大学依次为: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哥伦比亚、芝加哥、MIT、斯坦福、杜克、宾夕法尼亚、加州理工。另外,前十名的顶尖本科商学课程依次设在宾夕法尼亚(即沃顿的所在学校)、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学、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卡内基梅仑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德州大学、康奈尔大学。也就是说,排名在前十名的学校中,仅有两所学校提供本科的商学教育。剩下提供本科商学的大学,除了康奈尔外,大多排在二、三十名以外。

另外,2012年沃顿本科的录取率为10%,但哈佛的录取率仅5.9%,斯坦福6.6%,耶鲁6.8%,哥伦比亚7.4%,普林斯顿7.9%,MIT8.9%,达特茅斯9.4%,布朗9.6%。这些都是本科不设商学专业的学校,都比沃顿录取率低。更不用说,哈佛的本科生6657人,普林斯顿5249人,耶鲁5349人,哥伦比亚6027人,芝加哥5388人,MIT4384人,斯坦福6988人。而沃顿的本科仅有2544人。可见,美国绝大多数一流大学,并不提供商学教育的本科课程。美国最精英的高中毕业生,也只有极少数才肯去读商学院。

大学是年轻一代思索人类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并寻求应对之道的地方。大学的本质,还在于思想和知识。商学在大学的知识体系中,仅占有边缘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部分精英大学把商学归入职业教育的研究院的缘故。中国近十几年来,商业化大潮席卷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学也纷纷对之投降。这就出现了中国的一流大学竞相建设商学院、并急急忙忙地把商学教育推到本科阶段的现象。殊不知,这一潮流,是教育上的舍本逐末,最终不仅会害了学生,也会伤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看看这二三十年推动世界进步的力量是什么?微软、谷歌、苹果、水力压裂钻探技术、生物工程、材料科学、脑研究…… 有了这些,才谈得上经营管理。一个满街叫卖声、却没有人能够制造出有创意的产品来的社会,怎么可能有生机?

记得2012年大选时,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以经营奇才的面目挑战奥巴马,觉得自己在商学院和咨询公司练就的管理技艺,能够拯救美国。然而,即使是保守派的喉舌《华尔街日报》也对此不买账,称这种经理型政治家无法提供国家所需要的领导力和感召力。自由派的对手则攻击说,罗姆尼在商界成功时,在台上确实非常光鲜。但他能拿在手里炫耀的,就是钞票。这和乔布斯在台上拿着一台苹果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人崇拜财富。但最终还是要看你为这个社会作出了什么“东西”。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光是钞票,则难以持久。后来罗姆尼以明显的劣势落选,多少也显示了这套商学院哲学的不中用。事实上,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华尔街淘金泡沫迅速崩解,创业热升温。社会风气有舍末归本之趋势。有志向的年轻人,对发明创造更为热衷。

我们这代人读大学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号征服人心。这种信念虽然狭隘,但比起当今的商科热来还是实在得多。反省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起飞,中国虽然创造了许多财富,但基本还是个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这三十多年,无论在科技的创造上还是在文化的创造上,实际上都相当贫瘠,远无法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相称。中国留美的理工博士,90%以上一去不归,比例居世界第一。这多少也反映着在中国搞发明创造的回报过低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媒体、家长,已经不热心地鼓励孩子当科学家、发明家,而更多地是鼓励他们长大赚钱、“成功”。这才是商科热的大背景。

《跟着薛涌留学去》:商科如何改造:多学点文科

美国有若干所著名的商学院提供着非常优秀的本科教育,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MIT的Sloan、圣母大学的Mendoza、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的商学院等等。但是,大部分商学院本科教育水平低,也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怎么改造?有些是很难改造的。特别是低端的商学院,学生素质实在太低,课程不过是反映着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是,还是有相当的商学院,特别是优秀的商学院,是可以改造的。在这方面,教育界和企业界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商学院的学生要多学些文科,或者说是传统的文理学科。要把商学院整合到大学的宏观教育构架中。

在一项全国性的调查中,美国的雇主们描述了他们所希望雇佣的22岁的大学毕业生是什么样子:写作条理清楚,思维有创造性,擅长分析数据资料。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生物专业,都可以成为理想的雇员。另一项调查综合了113家企业的意见:在商界成功最为重要的技能,是语言交流能力,接下来的是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是能够负责、能够推理、能够独当一面。这些技能,更多的是在传统的文理学科中培养的,是商学院教育特别缺失的。

AT&T的一项调查,则更为具体。调查对不同学科的毕业生的“管理表现”进行评分。结果发现,文科专业的毕业生高达6.1分,商科专业的仅为5.8分。斯坦福大学教授Thomas Harrell二十年的研究则发现:最大的商业才能是沟通能力。而文科背景的人这方面的能力最强。

这也难怪,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坚信所有的经理都应该接受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并把管理本身视为一门人文学科。《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企业界对商学本科教育最大的抱怨,是过分集中于金融财会上的技术细节,没有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缺乏文科中那种长文写作、课堂辩论等等的训练。

这些现实的反馈,引导着商学院的改革。卡内基基金会提出了一个报告,赞扬10个商学院成功地把实用技能训练融入传统的文理课程中。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波士顿郊区的Babson学院。这虽然是一所纯商科的专业大学,但非常注重文理等传统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校长Leonard Schlesinger明确地说:“实际的商用技艺,随着组织和技术的进步,经常五年就过时。但是,历史和哲学所提供永恒的背景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对商科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不向学生提供这种永恒的知识,我们的教育就显得非常残缺。”乔治华盛顿大学、乔治城大学等几所著名的商学院,也试图把历史、伦理、写作等课程整合到金融和市场的课程中。其中,乔治华盛顿大学计划请心理系和哲学系的教授讲授商业伦理,请工程系的教授讲授持续发展,并制定新的课程规划,把“商业与社会”作为核心课程。

2011年出版了一本《重新思考商学本科教育》,集中了若干专家对商学教育的反省。其中一位作者William Sullivan指出,把商学教育和文理教育分开,伤害了商学院的学生。这种区分使他们把商学教育从大学的其他课程中孤立出来。事实上,美国高等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把商学这种技能训练融入高等教育中,使之成为年轻人素质成长的一部分。顶尖的商学院,大体也都这么作。比如,沃顿商学院本科生的一半课程,都是传统的文理课程。MIT的Sloan商学院对本科生的要求,也包括17门本校的一般性课程,如两门微积分、两门物理、一门化学、一门生物等等,另有许多统计分析、微观经济学等等,数理成分很重,和这所著名的工学院教育融为一体。许多优秀的商学院,虽然设有本科专业,但往往是要求本科在大学的头两年甚至头三年接受一般性的文理教育,最后阶段才进入专门的商学教育。

经济危机爆发后,即使是名校的学生,也深切地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实用的要求越来越强,象哥伦比亚、达特茅斯这些有商学院的常青藤,纷纷给本科生加开一些商学课程,甚至还是授予结业证书的。但是,这些学校都还没有发展出两年的商学本科专业(前两年一般性通识教育,后两年进入商科,是许多学校商学本科教育的模式)。达特茅斯Tuck商学院的院长Paul Danos表示,虽然商学的本科教育越来越流行,但顶尖的大学对于传统文理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广度非常珍爱。象达特茅斯这样的学校,不太可能在本科教育中加上两年商学专业的内容。

商科教育,是现实永恒的需求。这里的问题是,商科教育是否属于高等教育?美国从沃顿商学院开始,把商科纳入了高等教育的体系。这就意味着商科的学生必须接受传统大学中的文理学科的训练。如今,美国的大部分一流大学,还是拒绝在本科设置商学类专业。那些设置本科商学类专业的,也往往坚持“学而优则商”的哲学,先上学生接受传统的文理教育,最后才涉猎商学专业课程,以保证商学的高等教育品质。我曾经对学生们说:“高等教育,之所以叫‘高等’,就在于其属于上流或精英文化的一部分。这话不好听,却是事实。你如果对上流或精英文化一点兴趣没有,进大学就走错门了。”作为历史教授,我从不讳言我的职业偏见:高等教育包含着许多看似不实际、“没用的”的贵族式的课程。但是,在过去几百年,大学从不实际的象牙之塔,越来越显示出其实用的价值来,乃至被市井凡夫所追逐。这多少也揭示了“不实际”、“没用的”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当今世界早已进入高技术的全球化竞争时代,产业、组织、技术、知识都不停地更新。这一趋势,就更加凸显了阅读、写作、沟通、数理分析等“可转移性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的重要。而那些具体、固态的技能,则时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可惜,目前大学普及,大量的学生把大学当作职业培训所,觉得自己和过去作坊里的学徒工没有本质区别,目标就是一门手艺。大部分商学院的本科课程,就是适应他们的要求。这虽然也叫大学教育,实际上则早就有名无实了。